设定集 科幻:VF-31

2022-4-1 00:34
9441
RealLightYe  Lv.1 | 来自手机 |阅读模式
「VF-31可变形战斗机」
全长:19.31m
翼展:13.70m(VF-31A&B)/14.41m(VF-31S)
全高:3.85m
成员:1 1人(后座展开时)
BATTROID模式全高:15.33m(不含镭射机炮)
空重:8250kg(VF-31A&B)/8525kg(VF-31S)
机体最大过载(不使用SWAG装甲和其他设备):28G(VF-31A&B)/29.5G(VF-31S)
引擎:新星Industry P&W 罗罗 FF-3001A STAGE II C热核涡轮引擎×2(VF-31A&B)
新星Industry P&W 罗罗 FF-3001/FC2 STAGE II C热核涡轮引擎×2(VF-31S)
引擎推力:1645KN×2(VF-31A&B)/1875KN(VF-31S)(附带推力反向系统、三维矢量喷口)
高机动姿态调整喷口:P&W HMM-10A
最高速度:5.5马赫(10000米)
中央AI系统:Brunhild Plus(VF-31A&B)/ARIEL-III
ISC:新星/LAI ISC-TO21C
人机接口:新星/LAI EX-gear EGP-03/05
各型号:A型(量产机)、B型(量产机)【以三角翼模块居多】、C型(战术支援机)、E型(预警、电子战机)、F型(宇宙特化机)、S型(指挥官机)、J型(宇宙特化支援机)【以前掠翼模块居多】
其中A&B型代号为Karios, C、E、F、S、J型代号为Siegfride。

阅前告知:下文提到的推进剂并非燃料,而是推进工质/热质。VF的热核引擎真正燃烧的是正经的聚变燃料。通常是氘,VF-25之前为了方便存储都是带重水,用的时候随用随电解,氘作聚变燃料直接进聚变引擎,剩下的东西作推进工质。从VF-25开始,为了远程巡航能力(因为有机载Fold引擎了),就开始直接带液态氘。
液态氘的储存方式并不是钢瓶,而是使用由碳纳米管材质制成的储存单元来储存氘(设计原型来源于胶体钯可大量吸收氢气),储存等量的氘的情况下,储存单元的体积仅仅比钢瓶略大,且只需要保持高压就能稳定储存,省去了隔热与重液化(氘也是氢同位素,气化点同样很低,容易气化逃逸)相关硬件,总的来说是合算的。
VF的热核引擎看着很像低涵道比涡扇,但只有进气扇,低压压气机和高压/低压涡轮,没有高压压气机和燃烧室,取而代之的是反应炉:大致呈空心圆柱状(中间要通传动轴),内部用小范围超强重力场代替磁约束进行聚变反应)反应产物通过磁流体发电和温差发电来发电,然后将其掺入推进工质来产生推力,通过涡轮带动进气扇和低压压气机,然后向后排气产生推力。​

「开发经过」
如果问及VF-31到底是什么样的VF的话,那么费用方面被赞扬为易于调配的通用机VF-31A Kairos和具有现如今最高级战斗力但稀少的VF-31 Siegfried,这两种极端特性几乎合二为一被收纳在统一的外观下,可以说是罕见的机种。另外,事先声明,本书所说的「S型」按现在次型分类来说包括VF-31试验阶段中所有Delta小队使用的5架,「S」、「C」、「E」、「F」、「J」型。这些机体一般总称「SYF-31」,不过为了方便被称为「SYF-31S」、「SYF-31C」、「SYF-31E」、「SYF-31F」、「SYF-31J」。
A型(及其衍生机)及S型,和VF-25 Messiah等一样,是以新星Industry主导下的第5代可变战斗机YF-24 Evolution为基础的一系列新世代VF,而且系统也一样,具有相同的基本使用思想。不过,尽管外观相同,但内部则是完全不同的东西。VF-31A Kairos可算是为了取代VF-171 Nightmare Plus系列而诞生的高性能通用机。而VF-31 Siegfried是空天军王牌,为了预想中对应未知威胁,以及爆发人类同类间斗争时的「空天战」而打造的。
理想状态下,要便宜的量产VF-31S,这点仍有着无法逾越的鸿沟。单从现实观点来看了,生产VF-31S的价格实在是太过于高昂,为此,VF-31S并没有交付所有部队,这就是事实。VF-31在使用上实现了靠一个机种即可高低搭配,不过没法明确S型实际配备数量到底达到什么程度,但确实能起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基本上除了主翼从三角翼变为可动前掠翼之外,外观上没有区别,这被当作一个优点来发挥作用。而且A型系列机也有采用可变前掠翼的型号)。VF-31A的部队中可能有VF-31S混杂其中,这种情况下, 「敌方」就无法随意放肆攻击了。一架S型就可以消灭一整个军团的所有旧世代VF(如VF-171、VF-14、VF-11等)上配备的所有老式机对手,就如文字所说,拥有着如此的指数级性能差距。这么说只是一个比喻性描述还是果真如此,都已经不重要了。有可能性存在,这就足够了。部队机体没必要都是高价的S型(或者说部队里连一架真正的S型都不需要有),这样就具有威慑力,所以效率高得没边没谱。
本项追述了VF-31诞生的时代背景,对开发经纬予以解说。

说道VF-31的开发经结就需要简单回顾一下,VF-0和VF-1后的VF进化以务求宇宙机能力作为第一位的VF-4 Lightning III为开始,逐渐朝高性能方向发展。以维持治安和对抗威胁为目的,接受规定训练的话,好像几乎所有飞行员都能一定程度上使用该机体,对于操纵系统也是如此。
其中,开发主体大致分为两个系统。即制造了超级畅销机VF-11 ThunderBolt的新星Industry,以及之后靠VF-171 Nightmare Plus终于胜利取得空天军主力VF宝座的General Galaxy (以下称GG公司)这两个企业。不过,引擎和搭载系统等方面双方的产品虽然被大量企业采用,但即便如此也完全没有出现其他的竞争对手。整体来说,就是「两个轮子」在持续发展。
期望通过竞争来产生优质的军事武器,这种手法一定程度上是健全的。这两家公司所追求的VF理想在数年后结出了硕果,那就是VF-19 Excalibur和VF-22 Sturmvogel II。虽然在此之前,面对已知的未知生命体和其他国家的战机, VF的战斗力就已经具有相当的优势,但这两机的登场则完全达到了君临的地步。不只如此,通过几个实战证实,即便直接面对他国基干舰队,它们仍表现出相当的打击能力。这种性能毫无疑问是必然性所发展出来的要求。「冲击事件」暴露出VF-11和VF-17之类的VF在以特殊敌人的打击下的作战效能,无法让人安心。
但是,受到期待的健全竞争原理,也有负面效应。VF也不例外,算是第4代VF的VF-19和VF-22是以早就存在的VF,或者说直接将对方当作对抗对象作为「假想敌」来进行设计的。换种正式说法的话,该来的——也不是,一部分已经发生了。人类同类间战争已经被放入了需求当中。

「FOLD晶体」
FOLD晶体是中央的空天军饥渴难耐迫切想获得的梦幻般的资源。量产在当下仍是几近无可能的,不难想象这也并不会立刻引发叛乱等事态,虽说如此,想要却得不到的高性能机——不,是性能太好了的高性能机。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银河舰队在生产。所以中央军无论如何都必须开发出相当于第5.5代的机体。
Luxion舰队所遭遇的银河系中心STMC战役之后不久,当年的年末,毫无疑问这点在空天军中被确认了。
之后,前述的新项目在做了反省后获得了阶段性发展,终于解决了「通用性高的便宜量产机」和「突出高性能的特殊机」这两个相对的问题。这就是诞生出VF-31的一系列项目。
■ISC,Inertia Store Converter,惯性缓冲器惯性容纳器。YF-24开发相关的「Evolution计划」中不可或缺的系统,被最优先级的开发。
将惯性矢量暂时积累在FOLD空间中,降落时再进行释放,这样在人类肉体上限的高负荷范围内也可进行高机动。

「YF-30 Chronos展现出的通用性」
准确来说,首先其规模尚不足以被称为项目。如果在研究所内部作为项目得到预算的话,一定程度上就会便于追踪其记录,但似乎并不属于这类情况。
而且也没有正式的项目名称。在军队的新体制下,如果愿意遵守一定的机密保护规定,远处的人才乃至企业也能参加所有的项目,这样便利的世界已经存在了很久。VF开发也不例外,过去VF开发的中心新星Industry和GG公司也是如此,在世界各地中募集人才从事研究和开发。
这些研究人员在生产出有益的发明成果时,作为交换,一定条件下,特许他们阅览甚至使用别人的权利物等。特殊技能和专业领域的专家,毫无疑问按照开/闭原则涉及多个项目的情况也并不罕见,ARIEL系列的生母Ludmila Blackwood=Tanaka(■)等就与多个VF有关,并且除此以外还直接从事或参与了人工智能领域的项目。
其中之一是和S.M.S设计局的Ouroboros支设计局Aisha Blanchett局长有关的项目,这个项目就是将以YF-24 Evolution为原型的一系列衍生机的关联新衍生机实用化。这就是被称为YF-30 Chronos的试制实验机。
YF-30是什么样的机体,还没法准确判断。有一种说法认为YF-30也和YF-29等一样是采用了FOLD晶体归为第6代机的特殊机体。
该机体开发主体由总管S.M.S的Richard Birla担当。他的目的在于分析甚至克或许可以更好控制时空的FOLD断层。为此YF-30被赋予了超越以往VF概念的能力。
很多人认为该机是Blanchett博士单独开发的,这点是存疑的。如前述的民间性冒险计划中,毫无疑问她起到了中心作用,不过想来由一些技术人员进行设计,这也是很自然的。虽说如此,她提出的规格要求是解决维持Ouroboros支设计局运营一系列问题所必须的,为了实现这些,所想出的点子是大量采用通用收纳组件,这点不由分说是她的功劳。另外, S.M.S在Luxion舰队那使用VF-25 Messiah作为主力,因为这层关系,实际上机体综合控制系统留用了其试制机YF-25 Prophecy的系统。
在S.M.S Ouroboros支公司,也就是驻留在月球上的旗舰Gefion内的工厂里制造了YF-30的实机。不过,大部分设计参考了YF-24构造,然而变形机构等被作了大幅变更,所以相比说成改造机,它更接近新造机。移植了YF-25的综合控制系统,加上用ARIEL-II进行ISC控制,本机必须要有高性能AI来控制所搭载的FOLD Dimensional Resonance系统(FDR) 。据说搭载了FDR系统的YF-30由此以神话中司掌时间之神Chronos命名。有几个本机所采用的点子成为之后VF-31 Kairos开发时的重点。其中之一是审视了变形机构后几乎不改变机体轮廓,产生出用作有效载荷的空间。这样,YF-24系列上两引擎舱之间收纳着BATTROID的手臂,自VF-1 Valkyrie以来被大量VF采用的方式为之变。计划是手臂收纳在两引擎舱外侧,这样空出的中部空间就能内藏适应任务需要的装备和武器。
这个点子是不是她原创的,这点难以证实,但至少之前开发VF-11的时候,手臂驱动用的电磁驱动器的动力不足,这种想法只能被搁置。大气圈内机动也有很大影响,外形设计要极力避免这种影响,手臂就必须尽可能纤细,但这非常困难。YF-24和VF-25并没有舍弃保守的设计思想,设计团队并没有感觉到原来这部分变更的必要性,因为它是低优先顺序的。机体容量的一部分划拨给了可选装备,也就是说这也牵连到了推进剂和反应剂的搭载容量减少。于是VF-25和过去一样,如果装备不足的话,安装诸如Super Pack和Armored Pack之类的可选外部装备即可。
除此以外,YF-30上对YF-24系列的变形机构作了重整,机首的核心部分,也就是驾驶舱保持水平的状态下变形为BATTROID形态。这种方式在VF-4Lightning III和VF-14 Vampire等一部分老式机体上也能看见,然而新星Industry系列的机体上则非常罕见。这样,说不定Aisha Blanchett博士的开发团队里也有GG公司的技术人员参与其中。
关于YF-30的评价方面,确认了这种新机种适用YF-24设计数据并具有显著的有效机能,然而在月球上试验使用中几乎没有顾及将其作为特殊机这侧面。它有大量没有公开的机密事项,关键在于YF-30的FDR系统到底具有何种罕见能力,谁也无法理解。为此,之后制造了不搭载FDR系统及利用FOLD晶体的FF-3001/FC2引擎的其他试制机「YF-30B」借给S.M.S设计局,此时该机才亮相在相关人员眼前,
YF-30让想制造「通用性高的便宜量产机」的新星Industry看到了一线曙光。
另一方面,摸索「突出高性能的特殊机体」的「Hyper Nova」计划也在此时再次启动了,最终成为结合两者的VF-31S Siegfried。

「VF-31A Karios」
YF-30展示出的新VF概念被VF-31A Kairos发展并继承。VF-31A的原形试制机JYF-31 (后述)由于有YF-30 Chronos存在,所以很多人常常认为VF-31A是YF-30的直系,然而这么说并不正确。VF-31A Kairos是采用了YF-30和YF-30B证实了的新想法后新设计的新型机体,正确来说是YF-24的直系子孙。但是VF-31的开发中,领导YF-30开发的Aisha Blanchett也被新星Industry招聘并参加了计划。
YF-30B可以说是不同于YF-30 Chronos的其他机体。用YF-30B进行的试验是多目的容纳组件的有效性等,包括实战在内的试验。随后Blanchett以离开S.M.S的形式加入新星Industry。另外,尚处民间项目阶段时还用过其他团队名称。
有种说法称该团队的名字可能就叫「Kairos」,最终VF-31A被制式采用时就转成了它的昵称。Chronos和Kairos一样,都是指时间的概念(神),但是这种情况下说不定用的是它的愿意「好时机」(Chance)。
凭借YF-30B,各军队所必须的VF理想形象得以固化,可能会更具体的改进设计,不过此时参考了YF-30 Chronos上实际安装的变形机构后,包括空气动力框架在内的之前YF-24衍生机的外貌为之大变。这就是「联合计划YF-31」。
VF-25使用中经常被指出的变形机构的问题点在于负荷太大,相应的很可能会受损手臂,特别是肩部构造如果遭到破坏,框架就会发生弯曲,这种情况下就无法从BATTROID变形为FIGHTER。而且,这里本来就有被指责为构造性复杂而很难维护的缺点。YF-30展示出的手臂置于两引擎舱外侧的方案,可以说是VF开发中重要构思之一,在模块化概念中极为划时代的方案。接着,YF-31的设计上,肩部和手臂具有直接作为机体外壳的机能,这点是很突出的,从主进气口周边到内翼下部连成整体,空气动力形状更为洗练。YF-30在收纳的时候则是连接肩部和两臂的手臂驱动部分露出,前臂有胀形鼓起,而YF-31是完全收进内翼轮廓内。手臂在印象上是非常细的,不过作为VF的BATTROID所追求的武器握持系统的机能来说,是足够的。
两引擎间的空隙部分上,能够追加多目的容纳组件。这种扩张装备的概念打动了那些配备了Super Pack和Armored Pack,且用完就丢,令人觉得稍微奢侈了点的边境部队。YF-30 Chronos上所见的武器容器等,以及推进剂、反应剂、救援物资,甚至是救命舱容器等都可以装载该处。YF-31上此处外观通常没有变化,这些装备肯定可以廉价调拨使用,这是一个优点。换装所必须的设备也很简单。
另外,以大气圈内活动为主的部队装备后也没有引起大的飞行特性变化。舰队防卫用的VF-25 Messiah等,以能在舰队周边紧急展开部队为最优先,远距离警戒和行星探查等情况下搭载其他用途的可选装备,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种奢华的规格。
设计团队人员在意的也是VF-171成为宝贝的理由之一是「够坚固」。YF-31在设计时本就是相当牢固的,特别是还要能应对不久即将量产的大出力反应引擎,框架的配置等都下了工夫,还考虑了转换生产那些生产工程少量变更即可强化构造的零件。比方说,三根平行的横梁,通常的VF-31A生产时会减少到两根。
当然这不是基于头头是道的纸面空想,多多少少是因为考虑到FC2型反应引擎使然。于是结果对之后的VF-31S Siegfried的开发起到了增益。
YF-30 Chronos的试制1号机制造后的一年中,试制机YF-30B开始收集各方面数据。JYF-31的设计完成后,有人认为实际试制机开始测试是在2062年4月,然而部件之类的实际验证/耐久试验在此之前就开始了。特别是多目的容纳组件方面,因为直接利用了YF-31B的机体进行测试,所以JYF-31测试开始的时候,很多追加装备的实物已经准备好了。
第一个采用VF-31A投入实战的是星间复合企业体Chaos。
此后,VF-31A最优先配备给在BRISINGR球状星团VARU反政府镇压作战中实验性展开的Chaos-RAGNA支部。
当时,该星团是天然具有闭锁网络的特殊环境,然而此处有Proto Culture遗迹留存,所以各种各样组织和个人的意图在暗流涌动。Chaos的CEO,被称为Lady M的人物,面对该地频发的VARU化现象,采取了对抗措施,但是说不定还带有超出履行合约维持当地治安之外的动机。

「JYF-31」
YF-24系列机发展而来的机体被再次设计后的试制机。平衡性在此时和制式采用机VF-31A相近,不过没有风挡的座舱盖和内翼后缘部等都能看到YF-30 Chronos的影响。因为初期机体没有设置投影映射的镜头,所以用色按照以,前方式涂装并用上了切割贴纸。

「两个VF-31」
VF-31A Kairos的试制机JYF-31,与后来成为VF-31S Siegfried的机体的试制也几乎在同时进行。如前所述,A型的机体设计为了能都对应将来强力反应引擎量产,保留了结构强化的余地,不过这要最后再说,此时大概到处都是试制机才有的要素。
两个月后两个开发计划汇成了「联合计划YF-31」。后来成为A型的机体源自第四设计室方案基础的机体,被冠以「J」字,意味着联合(Joint) 。第四设计室的试制机至此从YF-30变更为「JYF-31」这一开发编号,第一设计室新制造的新设计的机体被冠以「S」字母成为「SYF-31」。顺便一提,两者被统合时,批准的预算也一并被废弃,采用了新预算。另外,与Aisha Blanchett之间的利益问题也浮现出来,不过最后经过整理并解决了,方式是和新星Industry签订合同。

「VF-31的飞行试验」
VF-31的开发就结果而言其顺序和通常情况稍有不同。在特定时期内, SYF-31的开发主导权由SuryaAerospace转移到了Chaos。表面来看, SYF-31是经Chaos之手的VF-31A Kairos「独立改良机」,这种说法既对也不对。与之后制式化的VF-31S相比,Chaos在RAGNA支部试验使用的SYF-31和它有相当的差异存在,至少在试制阶段拼命努力实装的是Chaos直接要求的规格。
但是,开发由Surya Aerospace继续担任。于是,加上Chaos方面的技术人员, SYF-31的试制得以推进。最终组装完成后,一个月后开始由新星Industry在公司内进行试飞试验,初号机交付给空天军是在该年的11月。其后,被送往金星的New Edwards基地,在该地的测试飞行中心里实施各种试验。次年3月,试制2号机以及3号机几乎同时完成,形成了三机态势。
1号机到3号机采用和VF-31A Kairos相同的剪裁三角翼,主要供试制的反应引擎和FOLD波系统同步测试用。本来的话,急迫的SYF-31开发中制造多架试制机,并行进行试验,这是种高效的方法,不过因为FOLD晶体稀少,没法这么做。可变前掠翼的测试机体4号机和5号机是新造的,进而还准备对3号机进行改造。
构造试验和飞行测试等最好搭载近似实际情况的引擎,而其他诸如武器、航电、BATTROID的手臂、多目的容纳组件等也是预备要用于VF-31A Kairos的东西,如此继续推进。
和JYF-31(之后的VF-31A Kairos)的开发不同,SYF-31的开发和测试相应的困难众多。其中发生大量问题的是围绕FF-3001/FC2引擎和ISC的开发。
SYF-31的反应引擎需要安装FOLD晶体并和FOLD波系统联动才能产生巨大出力。新星Industry最初尝试量产该引擎。因为无法人工生产出FOLD晶体,所以品质不统一,共振控制由ARIEL-III来进行,不过这让技术人员进入了未知的领域。控制原本由ARIEL-III进行,没什么问题,不过大出力但出力不均的调整不能仅靠软件,硬件的微调是不可或缺的,问题就在这。
只是根据传感器获得的情报为基础的演算,应该能适当控制的,不过压缩机接连因为异常加热和内压逆流而破损,花费了几周时间进行数据和设计验证。后续的试验中,大气圈内通常飞行试验中发生了因为乱流突入,突如其来使引擎失控的事件。
此时,在ARIEL-III的判断下,让引擎强行停止,利用变形机构荡下引擎舱的瞬间,自膝盖以下发生了爆炸。即便如此,返航中没有问题,靠ARIEL-III的飞行控制就能一边确保姿势,一边安全着陆(VF单发就有飞行所必须的推力)。但是,剩下的一侧引擎仍有失控的可能,据说飞行员着陆前都不敢掉以轻心。丧失一侧主起落架的SYF-31-1号机不得不靠机身强行着陆,旁人看来是「飘飘然」的着陆。
VF-31S在飞行中完全丧失两引擎推力的情况下,机翼机能也就是动翼机能完好的话,能继续靠空气动力飞行,最终软着陆,这并不难。但是,战斗行动是极其受限的。
毫无疑问,彻底调查了此次事故的原因。失控前不久,遥感数据没有被发现有异常,ARIEL-III也没有给出任何警告指出控制有问题。经过几周的验证和补充试验,结果意外的获得了答案。在为期半年的试验中,熟练的整备人员学到了「感觉」,引擎好不好的差异逐渐被发现了,毫无疑问这是ARIEL-III无法理解的东西。不久,零件之间的共振被发现可以通过微米单位的角度、摩擦和形状的不配合来得到改善,于是增加了检测手段,并赋予了数值化的参数,如此ARIEL-III对于引擎本身的理解度更为深刻了。以人类对硬件的理解和ARIEL-III的学习高度配合,终于将问题彻底解决。
暂时得出的结论是必须由熟练员工对引擎进行逐一的微调(而且,使用开始后必须有持续性调整)但这肯定在实用方面很不方便,总之谈不上量产化了。至今,除了使用完全符合规格而生产出来的零件,由ARIEL-III适当微控FOLD波系统的量产型引擎仍有出问题的可能。不过,对引擎本身的操作,其严格程度超过以往机体, STAGE II级引擎的整备必须有专门的执照。
细致入微的模拟中被要求有对这种现象防患未然的措施。导弹等机体附带的武器在机动状态下不作为G力消除器的对象,通过调整解冻时机等方式,将其调整为射出时不受影响的状态,诸如此类对策都由ARIEL-III来执行。导弹的话,因为必须要有锁定的手续,所以发射时机很容易预测(极其珍惜的,诱饵目标等不用锁定就能直接投放,这种情况下会有ARIEL-III的战术预测,所以也没有问题) ,GUNPOD方面,为了减少ARIEL-III的负担,和VF-25一样,讨论了使用光学式武器。但是近来对光学武器用气化贴层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面对这种情况,实体弹武器的有效性被重新审视,所以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一个课题。ARIEL-III在模拟中学会了这些方法,可以正常使用,经过确认后终于得以实装。
可还是发生了意料之外的事,造成非常罕见的「事故」。实际上试验里搭载了实体弹式固定武器的空战机动中, 20mm的弹体射进了驾驶舱周边,造成了飞行员重伤的重大事故。
常识上不会想到自机射出的子弹会击中自机之类的情况。跟踪机的飞行员怀疑遭到了自己无法捕捉的敌机攻击,并向飞行控制中心作了如上报告。
据说担任测试指挥的Daniel Martin中佐指令New Edwards基地进入非常警戒状态,现场一片骚乱。
带着丧失意识飞行员的SYF-31-1号机的ARIEL-III向飞行控制中心发出请求,要让自己掌握全部控制。ARIEL-III的三系统ARIEL核心中一台机能停止,但是飞行没有问题, Martin中佐发出许可后十五分钟,机体紧急降落在基地。靠EX-Gear和驾驶舱的机能所采取的生命维持措施,飞行员被刻意在假死状态下搬运下来,拿了补贴后,小命得保。
事故的原因是所谓的「走火」。不过,机械性的不配合不会引发走火,高G机动下的飞行员在即将黑视前,无意识的扣动了报机,引发了事故。SYF-31的话,多亏ISC能做任何机动,而这样让飞行员陷入黑视非常罕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所以才要ARIEL-III来控制G力。另外,通常ARIEL-III的智能被动接口(IP-I/F)※运转时,检测到飞行员的射击意图后会操纵ISC,所以实体弹武器也就可以不受影响进行射击了。这次案件中,搭载了实弹,主武器处于ON的状态进行模拟空战,模拟器上假想敌进入视线的瞬间,进入极限机动而处于朦胧状态的飞行员出乎意料的扣动了扳机,于是造成了事故。
即便如此,接管FCS机能的ARIEL-III将不正常状态下的飞行员扣动报机的操作当作「正确的」并且,予以认证后开火,这点令开发者们疑窦丛生。1号机到3号机被立刻中止飞行,彻底进行ARIEL-III的检查。
结果是过高的评估了人类的意志力。飞行员在肉体和精神极限领域战斗的时,比如不这么做就无法排除敌方威胁的状况下,说不定ARIEL-III会期待飞行员能靠最后的气力放手一博创造「奇迹」。当然,人类无论如何锻炼,无论具有何等刚毅的精神,面对G力也无可奈何,总之ARIEL-III也是没有怜悯的给出常识性评价。极限领域的判断交织着这两方面。ARIEL-III一瞬间被飞行员的绝对攻击意志所迷惑,然后就允许了。发现判断失误到停止射击,时间不到0.1秒。但是,这当口发射的三发炮弹受到G力影响,轨道弯曲了,直接打击了驾驶舱。弯曲的弹道「碰巧」转向了自机,实在是有够倒霉。
而该事件中让ARIEL-III「不要那么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实战中,说不定就有靠这一击起死回生最终让飞行员得救的情况。一定意义上来说,该案中ARIEL-III的判断是正确的。VF-19初次搭载以来,要问作为连接人类和机械的接口是什么,就是ARIEL系列,然而随着机体进化,这进而成了其关系性的突显事件。

「YF-31的完成」
原本沿袭自作为基础机YF-24的设计, SYF-31在GERWALK和BATTROID的开发上应该没有特别的麻烦。
实际上,如果不把提高基础性部分的性能作为目标的话,只要整新一下变形机构即可。VF-31A Kairos基本就是按照这种保守思想来决定规格的。而SYF-31开发时的焦点在于提高变形时对气速度限制。
武器握持力、近距离格斗战时的打击力等所需要的BATTROID和GERWALK手臂的重要性能中有几个要素,VF-31在开发开始的时候就已经被赋予了YF-24级机体所拥有的必要且充分的能力。进而因为VF-31搭载了ISC,所以载重限制在一定意义上得以缓解,然而空气动力方面被置于ISC考虑之外。关键在于与对气速度成比例变化的阻力(Drag)和动压成了不得不考虑对策的大问题横亘在前面。
VF-31A几乎就那样不需要大改良便决定了规格,但是SYF-31必须强化手臂构造。为此,结构材料和驱动部分上应用了能量转换装甲的技术。本来在SYF-31计划开始的时候,采用的规格是将用该能量转换结构材料的机体结构材料增加在适用的部分上,但是这同时增大了手臂。后来,手臂设计的改良详见「GERWALK和BATTROID」项。
另外VF-31A的能量转换结构材料的使用率几乎和VF-25同等,而S型则是整体的80%。除了物理性结构以外,能量转换结构材料的使用率也不同,因此VF-31S相比VF-31A,机体强度得到了飞跃性提高。
据说机体比看上去坚固,模拟中再现了从10, 000m高度自由落体的情况,撞击地面的瞬间,能量转换结构材料启动,机体没有大损伤,保持着机首插进地面的样子。ISC启动的话,驾驶舱内飞行员也会没事。另外,也有一部分A型衍生机其能量转换结构材料的采用率处于A型和S型中间,还有对应接受方要求规格在采用该材料的位置作了细微改变的型号存在。
能量转换结构材料,包括成型方法在内,在这个时代达到了一定的完成度。但是强化框架这方面,只是稍微一点点被覆盖在框架表层进行强化,如果确立了使芯材直接硬化的技术并确保能量源的话,也许就能进一步强化结构了。
其他开发上的问题点,举例来说,如将飞行控制全权交给ARIEL-III之后发生了超乎预计的不匹配,被指示进行改良。
从半个世纪之前开始,叫做飞机的东西被说成「只要推力足,铁球也上天」。现实来说, 靠动翼之类的空气动力控制,还有靠推力偏向喷嘴之类控制推力,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这些是人类处理能力所无法企及的,必须用计算机来实现飞行控制。
用SYF-31-1号机实现的首次飞行平安无事,这源自优秀的ARIEL-III,不过大约一个月的飞行试验后,动翼的驱动器消耗速度超出预料。
ARIEL-III面对不规则横风和乱流之类,为了保持飞行姿势,会对各动翼采取细微操作。这和飞行员的意志无关,是为了稳定飞行的基本机能,不过机体外形上的些许无效和不当,破坏平衡时都会被调整,这是察觉不到的自动辅正。当然,这不是无用功,有着很好的效率,然而实际使用一段时间后,经过分解测量,各动翼的驱动器的消耗比计算的还要快30%。
设计团队对于这个问题,重新审视了外形的空气动力设计,查找并整理了这些造成无用功的部分。
对此花了两个月,影响到了后续2号机和3号机的完成时间。结果, VF-31A Kairos和SYF-31在平面图上看不出什么不同点,但是整体上有10多处修正了几毫米单位的外形曲面形状,新设置了六处涡流发生器(Vortex generator) ,还变更了鸭翼的形状。
翼形不同的A型和S型在空气动力特性上也不一样, 所以虽然不是全部,但也有获得了这些变更反馈的A型衍生机存在。
如果托付给计算机的话,就成了几乎所有的问题都由机械方面轻松解决的时代了,然而回顾SYF-31开发中发生的事故,来自人类援助之手的案例不得不说还有很多。

「VF-31概要」
接下来会以VF-31S为主,介绍VF-31系的各部位的资料。
VF-31S Siegfried是从第5代VF始祖YF-24 Evolution处继承了高级FOLD晶体后搭载在VF-31A上,并重新审视了结构,对系统也进行了大幅升级的VF。表面看上去只是将VF-31A的外翼换了个前掠角规格的而已,除此以外包括武器之类在内和VF-31A大差不差,但是为了配合FOLD晶体造就的高机动化,结构得到了全面强化,可以说已是另当别论的机体了。
作为结构强化的一环,一部分利于能量转换装甲※就可以了,该能量转换装甲也是升级版的,强化到已非初期VF所用之物能比拟的了。这直接和强化防御力有关。
基本上乘员为单座,但采用双座也可以很容易。主翼的外翼具有前掠角,但整体来看主翼平面形状呈W型,可以说是其特征。主翼前方有鸭翼,但这不是用来机动的,它是空气动力性的前尾翼,作用是将空气动力中心前移,实现各方向上的稳定。垂直尾翼有两片,布置在主翼内翼和外翼接合部分。安装如同具有前掠翼的VF-19 Excalibur是在引擎舱上部,在VF-31s上更靠后,这也对强化方向稳定性做出了贡献。
主机是新星Industry/P&W/R&R公司制FF-3001/FC2 STAGE II C热核涡轮引擎,它以开发给YF-29B Perceual用的FF-3001/FC1为基础。FF-3001/FC1是以在地球拥有工厂的R&R公司为开发中心,但VF-31S的FF-3001/FC2是特别为了搭载FOLD晶体而进行了微调的版本,大气圈外最大推力1,875KN。
机体固定武器是头部部分(监视器基座)上安装的1门镭射机炮(可选搭载2~4门),进口侧面左右各1门轨道炮。该轨道炮在BATTROID模式时安装在前臂上。外部武器设置在外翼下2个固定点上,通过挂架作中介就可以安装各种航空武器了。
过去的VF上并没有作为外部装备而在两引擎间装备多目的(Multi purpose)容纳组件。这是YF-30 Chronos上首次装备的,VF-31也继承并采用了类似的概念。审视变形机构后,手臂部分移动到引擎舱外侧的内翼下方,所以空出的空间可以装备供各种用途使用的专用容纳组件,机体本身就是多目的的。凭借该容纳组件, VF-31似乎就能执行更多样化的任务了。另外,作为该容纳组件的附带可选装备,镭射 GUN POD也能搭载其上。

「机首部分」
从初代VF的VF-1 Valkyrie时代开始,历代VF的机首部分里以最重要的部件系统「飞行员」为中心集中了各系统的中枢。另外,兼具数据储存和救命舱,所以具有更坚固的结构,可以说是所有意义上的VF中心。这点对于VF-31S来说也没有变。
驾驶舱对应EX-Gear可使用单座或串联式双座。而后座为了应对要员救出任务等,可能搭载的是给非EX-Gear着装者用的弹射座椅,实际上Chaos的测试使用中常设此座作为战术音乐单位成员的坐席。
驾驶舱前方布置了传感器阵列和其处理系统,其下面是机体控制综合系统「ARIEL-III」。传感器阵列在机首上面,风挡前方左右两侧,内部排布着镭射雷达和各种光学传感器,通过传感器窗口获得情报。传感器窗口并不是像VF-11 Thunder Bolt和VF-19那样罩状,而是和VF-25一样的用硅基电磁波折射过滤器贴敷在内侧。该过滤器虽来自VF-25,但特性有所改变,扩大了电磁波情报(含电波、光波)的入射角,于是能获得更多的情报。
传感器阵列的下部有着机体控制综合系统ARIEL-III,可以同时运行3个ARIEL系统。这是因为S型上搭载了FOLD波系统的缘故,ARIEL-III兼顾执行新的FOLD波系统操作和武器管制。为此VF-31S上并没有搭载独立的FCS。
机首的最前部搭载雷达和MFDS (Multi Flight Dynamic System) MFDS也被叫做ARAC (A11 Region Attitude Control System) ,就是综合了过去RCS※和VFC※的东西。在大气圈内喷射低压气体当作VFC使用,大气圈外则提高气压,或者点火后当作姿态控制推进器使用。雷达采用的是搭载的AA/AS/FS-120。
驾驶舱后方搭载了ISC和供电用的高性能能量电容。ISC在这段时间里急速推进了理论解释,所以不仅能扩大影响范围,还能更细致的进行控制。因此相比VF-25所搭载的老式ISC系统,安全性进一步得到了提高。但是,使用方行差踏错一步的话,对机体和飞行员造成重大损伤的风险依然存在。另外,因为FOLD波系统的采用,大幅减少了电力用电容的搭载量。电容和VF-25上所采用的东西以及性能都没有变化。但是在最需要电容的电力时,因为战斗中FOLD波系统直在运转,所以机体的总合能量效率有了格段级的提高。为此,电容储能减少到之前的1/4。

「驾驶舱」
基本上坐在驾驶舱里是穿着EX-Gear的,但是预先搭载有变形为座椅模式的EX-Gear,后来飞行员直接坐进入也可以。后座也可以按之前所述安装非EX-Gear着装者用的弹射座椅。此外,后座更换了设备后还可以给侦查要员和潜入工作人员使用。作为Chaos战术支援单位《WALKURE》成员的支援机,进行实战测试的时候,后座宛如所支援对象的休息室。
该驾驶舱的可选组件基本直接留用了开发给VF-25的东西,现在新的东西仍在开发中。另外,穿着对应的VF-171EX和VF-25等老式EX-Gear的情况下,以及已经搭载了EX-Gear的情况下,非正式搭乘员也可乘坐并操纵机体,被指出了这种安全性问题后, VF-31同时使用EX-Gear登录和搭乘者生命体征认证来进行确认。
飞行员入座后,ARIEL-III会从驾驶舱前面用不可视镭射对面部进行扫描,对面部形状和网膜血管形状等多个项目进行检查(对比内容的详情不明)如果是登录人员的话,主系统启动。控制用侧控杆和节流阀杆直接使用的是内藏在EX-Gear的护臂内的控制杆。当然,驾驶舱内部也安装了非EX-Gear着装者用的侧控杆和节流阀杆,用左右控制台的开关可令他们从控制台的前方翻起并被使用。这是VF-25之后EX-Gear对应机上所采用的东西。
空气数据和各种情报投影在EX-Gear头盔的面罩上,这也是继承自VF-25的。进而,机体下方和左右的视觉情报也投影在头盔的面罩上,但这种投影系统仅对EX-Gear头盈有效,所以为了非EX-Gear着装飞行员和同乘人员考虑,座舱盖的投影系统和各种正面大型显示器还被留着。另外还准备了投影映射这可选装备,它能将下方和左右的机外光景投影在驾驶舱内
VF-31的变形方法和VF-25有所不同,变形为BATTROID之际,机首部分直接水平收入BATTROID胴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EX-Gear和座椅以及前方显示器和VF-25不同,所以并不在驾驶舱内部旋转移动。
这是继承自YF-30的方式,这样做的目的是去除复杂的机构使驾驶舱内不会像以前那样狭小,也可以减少机内所需容积。和VF-25一样,并没有搭载BATTROID专用显示器,只有头盔的面罩显示器而已,这也是基于同样的思想。但是,这样做利于实现双座化。
VF-31也和VF-25一样,驾驶舱底板收纳了大气圈内极超音速飞行时能让飞行员安全逃生的保护用冲击波发生舱※。别名叫作「Hyper Sonic Surf Board」 ,它在紧急情况下穿着EX-Gear的飞行员逃生时由ARIEL-III判断后射出,产生圆锥状冲击波使其内侧大气速度降至音速以下,以此保护紧随其后逃生的飞行员。舱体由高耐热耐冲击的Hyper Carbon. Carbon制造,重量轻,如果条件齐备的话,地球型行星的大气圈突入用装备也使用这种材料,但是这种逃生行动本身带有极大风险。还没对ISC积攒的惯性力进行解冻就逃生的话,最坏情况下就算没丢掉小命也别想再乘坐VF了,必须要有觉悟。
YF-24直系的VF-31S也当然搭载了ISC,但随着近年对原理的解析推进, VF-31S搭载的是改良型ISC 「Advanced ISC」。该ISC以FOLD波系统运转下为启动前提,但影响范围有所扩大,外加可以进行细致控制。详情后述,多亏该A-ISC,逃生的风险大幅降低,另外飞行员也能承受更高的G力,靠EX-Gear/座椅的移动来减轻该ISC的负担,这样的机械构造对VF-31S来说是不必要的。

「胴体」
胴体在VF上指机首部分后方左右翼套部分。大气圈内飞行时,翼套部分会产生升力,因此在空气动力性考虑上也被算进主翼面积中,但机械性方面作为胴体。
翼套前缘开缝是VF传统的空气动力控制设备气流控制器所用的进气口,在大气圈内进气口吸入的空气通过翼套内的气流控制器从翼套上面的排出口和翼套后缘开缝处排出,与流经翼套上面的气流混合,这样就能控制翼套自身产生的升力了。此时,通过热交换器将内部一部分热量排出,温度上升使得排出气流被期待具有火箭的效果。
翼套后缘内部内藏了推进器,它燃烧的东西在大气圈内是翼套内流经的空气和氢气,大气圈外则是充满翼套内的推进剂和氢,它也被用于GERWALK模式的推进和姿态控制。该推进器的喷嘴是线列突出喷嘴,能以最佳效率工作在大气圈内外。
另外VF-31上各处配置了高机动用推进器,大气圈内外皆可使用,只是这些推进器除了工作时以外,无法判断,因为有些部分是有护盖遮挡的。隐藏起来据说是为了隐身性考虑,据说这样就不容易从外观来推测其机能和机动性能了,但详情不明。
翼套下面是收纳固定机关炮的空间,那里搭载了Lamington LM-25S 25mm轨道炮。该轨道炮在BATTROID模式下装备在前臂上。
它代替了VF-25上搭载的Maurer ROV-25 25mm 镭射机关炮,用实体弹机关炮是为了对抗近年对光学武器用气化贴层。VF-31本身也采用了对光学武器用气化贴层,但和VF-25所用的不同,用贴纸状的东西贴满了机体全身。
对光学武器用气化贴层在被高能量镭射照射时瞬间蒸发,以此扩散镭射。该装甲抑制效果可让镭射出力降低到40%。另外该贴层具备映出影像(静止画面/动画)的机能,战斗时当作光学迷彩之外,航空庆典中的装饰性展示、战术音乐单位的支援机等现,场演出效果和宣传影像之类各种影像情报都能显示出来。另外,投影用的镜头在脊背的头部炮塔两侧,S型的情况是在此镜头罩内埋入了作为FOLD波系统的核心组件FOLD晶体。

「主翼」
主翼的内翼在翼套左右,形状和翼套相匹配,成为融合型机翼。内翼和外翼的接合部分上安装了翻起式的垂直尾翼。
VF-31S上,外翼替换了A型的三角型机翼而采用了具有前掠角的锥形翼。外翼可上下翻倒90度。在大气圈内,外翼上翻带有上翻角,这样增加了高速时的稳定性。反之就是带有下翻角并丧失稳定性的高机动模式。
外翼前缘比内翼前缘更加前伸,整体来看犬牙交错。大气圈内时,该齿突部分所产生的涡流对垂直尾翼有好处。特别是大迎角时效果显著。外翼上在后缘位置配备有大气圈内飞行用的襟翼和副翼,前缘上也装备了襟翼。另外,内翼后缘上有小型的机动控制用动翼。接着,大气稀薄的高空和大气圈外翻滚控制用的推进器安装在翼端。
和现在的VF一样, VF-31S的主翼更是大气圈外时的散热器、放电器、多功能武器平台以及推进剂油箱,还担负着装甲板之类的功能。另外,主翼前缘还埋入了FOLD波系统的发信器。

「垂直尾翼」
垂直尾翼如前所述是安装在主翼的内翼和外翼处的那部分,安装角度可从0~90度变化。垂直尾翼在这个位置,如此处置是为了在大气圈内高迎角飞行时切实的受到内翼和外翼接合部前缘产生的涡流,有利于方向舵的效果,并且垂直尾翼稍微向后移动离开机体整体的中心能够确保操纵性。
VF-25上垂直尾翼在马赫3左右时开始渐渐翻起,用来对超音速飞行时恶劣的方向稳定性作补充,但VF-31上则是垂直尾翼不太动,前述功能由外翼负责。马赫5以上则完全内倾侧倒,用于空气阻力最小的高速飞行模式或者降低雷达反射率的隐身巡航模式。
VF-31S的开发时候,和VF-25一样,在前缘附近的开缝里内藏了装备有线列突出喷嘴的薄型高机动推进器,预定用于大气圈外的方向控制和机动,但VF-31因为垂直尾翼的位置问题没法安装。这是因为觉得主翼端的推进器足以。而且因为充分离开了重心的缘故,据说即便没有康达效应的情况下,方向舵效果也很好。
为此,和VF-25的垂直尾翼不同,没必要用高价耐热性优异的复合材料制造,采用和主翼相同的材料。接着,作为副带效果,垂直尾翼整体成为了天线板,具有IFF、RWS、后方警戒雷达、ECM/ECCM复合天线的机能。

「鸭翼」
VF-31上翼套的侧面安装有鸭翼。这并不是战斗机动用的,而是置于机体空气动力重心位置前方的前尾翼。鸭翼是全动式的,变形时折叠起来。
VF-1以来,过去VF几乎空气动力性上都是作为无尾翼机设计的。无尾翼机的主要优点在于因为减少了一套产生空气阻力的机翼,所以速度容易提高。但是,热核融合引擎具有充分的动力,具有这样动力的VF这点果然是没意义的,主要是为了简化BATTROID变形时的机械。但是无尾翼机不得不让安装的主翼大幅下垂(Drop),而且主翼还肩负着全动平尾的功能,所以强度不得不高于寻常。
引擎的推力偏向喷嘴也担负着全动平尾的功能,但只有在特别高速、高空、大气圈外的情况下,起降之类低速飞行时果然还是必须靠动翼。这些机能的一部分由鸭翼负担,这样就增加了其他部位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该鸭翼在BATTROID模式中保护着肩部,也具有护肩的作用,内藏了Pin Point Barrier的出力插口,其他还有提高了能量转换装甲的强度。

「进气道&引擎舱」
从进气口到引擎舱是连为一体的部分,从过去VF开始,无一例外均是由引擎生产商之一的R&R公司生产,再交付给机体生产商新星Industry。VF-31的话,各部分完成后,为了贴敷对光学武器用气化贴层,会被交付给在地球设有工厂的板材生产商Dalmatian Chemical,不过该公司和新星Industry的VF-31生产线在EDEN,所以效率很差,据说现在R&R公司也在讨论在EDEN建设工厂。但是R&R公司以具有150年历史的地球航空引擎老牌生产商为根基,所以在地球外设置生产据点受到很多反对意见。
因为VF-25被设计并实现了能从行星的卫星轨道突入大气圈内后无缝衔接维持100%性能直接实施大气圈内战斗,所以VF-31在进气口到引擎这段的进气系统继承了VF-25的系统。只是VF-25用的是相当复杂的系统,所以构造方面进行了精修。
主进气口上设置了二级进气口,该结构和VF-25样,是为了战斗空域从大气圈外转为大气圈内时,尽量抑制机体性能降低。VF-25之前的VF通常在大气圈外战斗时关闭主进气口前方的栅板,在进气口内部增设推进剂油箱。过去VF上,这个油箱无法在空中抛弃,于是再进入大气圈后,不得不打开膝盖护板采用极超音速用的RAM/Scram喷射模式勉强在低空战斗。但是VF-25上首次设置了这个二级进气口,由此不用打开会增加空气阻力的膝盖护板就能向引擎导入空气,在到达可以安全抛弃油箱的高度及速度之前,能够尽量不降低性能的继续战斗。
VF-25在主进气口下面设置有用铰链横向打开的舱门,由此排除里面增设的推进剂油箱,但VF-31上改为了前方铰链后方打开的舱门。这个舱门可以在更高速范围内打开,为了能更早的抛弃油箱,进气口的形状相应进行了更改,不得以进气锥被三角形的板材部分所代替。另外,因此护膝里也就能收纳主起落架了。过去其他VF在引擎舱下方几乎都有主起落架舱,然而容积极小,主起落架支柱和主起落架轮胎的收纳是令设计阵营颇为头疼的问题之一。而在大多数VF上,主起落架位置不得不更靠机体重心后方,这样的使得起飞时难以抬头(Rotation)。机体的重心在膝盖位置附近比较好,但护膝是辅助进气口,什么东西都不该放在里面。设置有第二进气口,首次让VF的这个位置成为理想的主起落架安装位置,VF-31的主起落架相比过去VF的,看起来就小很多,但又足够的强度,据说没有什么问题。
第二进气口内也和VF-25一样作为推进剂油箱用。此时,作为保型油箱使用,推进剂消耗完后,前后护盖打开就成了进气口。因此,任何情况下首先使用该第二进气口内的推进剂,手册上有指出这点(其实际控制是ARIEL)主进气口开口部稍后方和过去VF一样,是一级压缩机,但采用的是和VF-25一样的前后幅度较小的型号。
引擎是把YF-29所搭载的引擎给VF-31S的新星,Industry/P&W/RR公司制FF-3001/FC2 STAGE II C热核涡轮引擎,大出力非常小巧,所以引擎舱能装入各种装备。
引擎的上部是多目的空间,标准来说是推进剂油箱,但还能可选性安装省空间型SLACS。Chaos在实战中,在该位置收纳了战术支援单位「WALKURE」支援用的多目的无人机平台,左右各8台,合计16台(他处另述)引擎舱侧面内部容积也有富余,当作多目的空间用。通常用作MICRO MISSILE挂架,但这里也是Flare/对光学武器用烟雾所用的多目的投射器(MDP/S-02)标准搭载处。该侧面空间也可以搭载推进剂油箱。
引擎舱下部内藏了拦阻钩,着舰时能从舱体后部伸出。只是不到万不得已不会用它。

■多目的无人机平台
执行VF-31S实战使用测试的Chaos所属Delta小队里,机体的引擎舱上部(露出于FIGHTER楼式的胸体上部)搭载有多目的无人机平台。该多目的无人机平台以和VF所搭载的相同的大容量电容为动力,靠超小型等离子喷气引擎来高速飞行,为了多角度支援(WALKURE)的任务,安装了和MICRO MISSILE同样的遗传性发展型自主AI,多个多目的无人机平台协同行动。多目的无人机平台被编程为通常按母机和(WALKURE)的指示行动,但通信切断时根据内藏AI指示保护(WALKURE)为最优先目标,自主行动。
多目的无人机平台安装有通信中继机能、全息投影机能、话简机能、防御力场机能等等。通常使用下(话简、全息投影之类的演奏支援),可连续使用30分钟,但是防御力场展开下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所以能量被急速消耗。要偏转光学武器、镭射武器之类的话,可以防御几次,但导弹和炸弹之类的攻击只能防御1~2次。

■遗传性发展型自主AI
试图让AI能力提高的「育成」概念,说起来就是将各种算法和参数不同的AI安装后,在MICRO MISSILE同类间进行模拟乃至真枪实弹的对战,以幸存方为基础加以改良,反复如此操作后制造出优秀的程序。用这种方式通过世代选代诞生的AI被称为遗传性发展型自主AI。多目的无人机平台将任务中各自的经验反馈出来,成长得更好。

「喷嘴」
VF-31S的主喷嘴基本上和VF-25所装的一样,但是稍微前后延长了一些,减小了阻力。由VF-1以来一贯从事VF用喷嘴开发的Ohta工业制造,动作机构方面,以引擎舱结构材料上的轴点为中心轴,靠多个驱动器来改变角度,和过去不同的是使用了为了VF-25而开发被称为背脊(Spaine)的机构。背脊构造是4组用1个耐热套包裹着3根动作距离短但力量强劲的线形驱动器所构成的。如同背脊那样上下左右移动,进而还有一定程度的伸缩性,这样将引擎舱的框架和推力偏向装置连接在一起,就能变换喷嘴的角度。
FIGHTER时动作角度幅度比VF-25略微增加一点, VF-25上下推力偏向角为30度,本机是38度,VF-25左右15度,VF-31则是18度。喷嘴不是个容易设计、制造的部位,因为必须具有BATTROID脚部的机能,所以降低机械结构的自由度,而从耐热观点来设计。尽管如此, Ohta工业发挥了经年累月培养的经验,从VF登场以来经过了不短的时间,终于开发出机械性为之一新的划时代喷嘴背脊的线形驱动器单个可支撑1吨的重量,左右脚部合计能承受48吨重量。另外,背脊还具有避震器和冲击缓冲器的机能, VF-25拥有来自飞行员的好评,认为是历代VF中BATTROID模式步行时乘坐感觉最好的,而VF-31S好像也有同样的美誉。
喷嘴的前方分别安装有半圆的环体,这是和VF-25样的内藏了磁力控制系统的推力反向器。从热核反应引擎处作为推力排放的等离子气体本身就是磁性体,所以环体内藏了应用自Pin Point Barrier磁力控制系统的装置,能让等离子气体向机首方向偏向。多亏了该装置减速的时候不用刻意成为GERWALK了,而且反向推进器也能被废弃了。推力反向器的推力比VF-25最多增加20%。下方的环体上左右各5个,被打开的话,就成了悬浮用的气体喷射口。

「MFDS」
机首内部搭载了Rocket Line公司的HMRV-20。它具有3种机能,分别是VF-19所搭载的VFC机能外加从前RCS和推进器的机能。因此,被称为MFDS (MultiFlight Dynamic System) ,在机首雷达罩正后方的上下左右共计有4处喷射口。ARIEL-III根据高度和速度自动切换各种工作模式,飞行员不用刻意去切换,如常操作即可。各模式概况如下。

■VFC模式
VFC这种装置是在高迎角时难以控制空气动力方向之类的情况下,从机首开口处流出极低压的气体,控制机首处产生的涡流,衰减空气阻力,产生使机首左右摇摆的力,从而辅助操作舵面。大气圈内马赫2以下有效, VF-31S的MFDS流出的是燃料的氢气。

■RCS模式
大气圈外以及大气稀薄的高空中,只靠空气动力控制难以操纵的情况下,就喷射出高压气体,靠其反作用来控制姿势以及方向。只是喷出气体来辅助空气动力控制。

■推进器模式
大气圈外无法进行空气动力控制的情况下所使用的模式,燃烧混合了氧化剂的气体,用推力的反作用力来控制姿势和方向。氧化剂使用的是作为推进剂被搭载的水经过分解并液化后的产物。

「起降装置」
VF的起降装置设计上似乎很难,从历代VF起降装置上就能看出其结构和形状充满了艰苦工作的痕迹。VF-31S的前起落架和VF-25的向后引入型没有什么大差异。为了变形时转回驾驶舱,也不和必需的变形机构及主起落架库争夺空间,收纳的时候旋转轴并不移动。形状上安装有弹射杆,跟从前的舰载机一样。
材料是高张力超级钢HLS-222,靠线形驱动器引入机内。支柱内是两重构造,内部内藏了超传导线形马达,通常起降时,靠磁力和感应电产生的力,它被当作冲击吸收器及避震器使用。前后起落架的轮子内有超导马达,不靠引擎推力,仅凭机体就可自行移动。VF-25上的功率较小,无法移动到机库等处,但安装了功率提升后马达的VF-31在滑行中也使用它。实际上,这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空母上之类,滑行中引擎所发出的喷气经常将其他机体和甲板工作员置于危险之中。移动时能不使用引擎的话,那就提高了舰上的安全性了。另外,该马达也被当作电磁刹车使用,所以内藏了防滑电路※后提高了着陆时的制动效率。
相对的,想来难以设计的正是主起落架。VF-31的主起落架如前所述,安装在引擎部分的膝盖处。膝关节部位本来包裹着变形用的结构,而且为了顺畅的给引擎供给空气,其空间必需尽可能大,VF设计上通常尽力争取空间。而又不得不在那里新装入主起落架,于是看上去VF-31的主起落架比通常的主起落架更小,由此可窥见设计方的艰辛。
主起落架安装在引擎舱下面前端,收纳时向前旋转近180度收入膝关节内。
主起落架轮胎收纳在膝关节内时为了不妨碍空气流,所以用的是尽可能小的轮胎。支架也好,轮胎也好都是小型但有足够机能的,牵引进去时使用的超导马达在着陆时被当作冲击吸收器使用。

■镭射的波长
通常,镭射的所有波长几乎都会被大气所吸收,所以射程极端,经确认,地球大气有2个波长带,EDEN大气有3个波长带,被称为「大气窗口」,几乎不会被吸收。通常,VF上搭载的镭射炮波长会匹配这些大气窗口,但大气圈外就没有这种制约了,所以最好选择最有效的波长去射击对象。为此,研究了可变波长或者说选择波长型镭射炮,现在可以搭载可变波长型镭射炮了。

「头部监视器炮塔」
化过的,和A型之类不同,所以现在分类上全归于S型。
过去历代VF上, BATTROID模式中成为头部的监视器炮塔在FIGHTER模式里是死重,所以为了让它稍微有点用处,因此凝聚了各种工夫在上面。主力VF的话, VF-11之后,头部配置在胴体上部成为主流。
原本该部位大多数包含了光学系传感器,因此后方的警戒监视器及朝向后方的机枪构成对空机枪炮塔的点子就成了招牌样式。VF-31也继承了这一方式。

「FF-3001/FC2 STAGE II C热核涡轮引擎」
「概要」
VF-31S上搭载的新星/新中州/P&W/R&R公司制FF-3001/FC2 STAGE II C热核祸轮引擎是以YF-29 Durandal所搭载的FOLD波系统对应型引YFF-3001/FC1热核涡轮引擎为基础开发而来的。所以说,可算是据说只定制了几台的FF-3001/FC1的生产型。
和之前引擎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内藏了最高纯度的FOLD晶体,这样协同FOLD波系统后能发挥出不同级数的能力。但能力越大控制越难。开发给VF-25用的FF-3001A也在开发微调推力的机械结构时花费了很多时间,而且构造也很复杂。
为此,是个很费整备成本和耗时的引擎。VF-31S凭借FOLD波系统提高了ISC的能力,用它来微调引擎的推力,所以那些结构没必要提高能力了。因此,结构性方面几乎和VF-25用的FF-3001A引擎一样,只是多少改变了些涡轮和压缩机之间变速装置的减速比而已。另外, FOLD波系统可以在Pin Point Barrier上的多个狭小空间内产生磁场,于是由它来辅助引擎内的GIC,VF-31S在一次出击中的推进剂消耗量也得以减少。

■GIC
Gravity Inertia Control Systen (重惯性控制系统)。成为热核满轮引攀核心的组件,使用以FOLD精粉为触媒所产生的引力子,在局部制造重力场。靠该重力场封闭反应剂进行压缩的同时控制反应产生的等离子流。

■压缩机
VF用的引擎是普通进气口正后面BATTROID模式时使用的强制进气风扇, FIGHTER时就当作压缩机使用,所以引掌前部的压缩机叫二次压缩机。

■Glenn效应
特定的2种OTMetal(宇宙合金)电力性接触后,对一面加热另一面冷却,两种合金间会产生电压。
为新中州重工新材料研究所研究员Stephen Glenn发现的。两种合金间靠温差获得电力和Seebeck效果类似,这样对一方施以高温就能获得电力和冷却源了。

「构造」
前文已述,FF-3001/FC2的构造几乎和VF-25用的FF-3001/A一样。引擎前部的二次压缩机的4段中前2段直径被扩大,外观看上去像涡扇引擎,但是和普通涡扇引擎不同,不是用来节约推进剂的,而是让推进剂流经引擎外侧给引擎本身降温的。加力燃烧室工作时,该引擎外侧流过的推进剂被再次引回引擎内进一步发生爆发性膨胀从而产生推力。
压缩机压缩的推进剂分流向两个系统,一方面是不流入核心而在外侧流通的,另一方导入充满核融合高温等离子的核心内,靠等离子热量爆发性膨胀,靠GIC的模拟重力在某个位置压缩后被赋予能量并导向核心的出口。在出口处被模拟重力释放,压力随速度变化后向后方排出。此时的反作用力就成了引擎的推力。
分拨到推力区域的推进剂分成两条路径,一方直接用来旋转第一段的高温涡轮,另一方则在途中与通过核心外侧的推进剂合流,降低推进剂温度后,使第二段的低温涡轮旋转。两个涡轮通过变速装置连接着前方的压缩机,它们通常将适量并且压力适当的推进剂送往推力区域。推力区域里安装有发电系统,除了和从前VF引擎一样利用Glenn效果※的H-APG系统※之外,还安装了FF-3001A上的自举发电系统※。
FF-3001/FC2基本上和之前VF用引擎一样是联合循环引擎,在大气圈内低速范围内是涡轮风扇喷气引擎,大气圈上层高速范围内是RAM/Scram喷射引擎,大气圈外则是火箭引擎。RAM/Scram喷射模式下,主进气口的栅板关闭,它上面的第二进气口不通过第一段压缩机,直接吸入引擎前方的空气。另外,火箭模式下,次级/主进气口两者都关闭,这样就能在内部设置推进剂油箱。各模式切换是探测着周围环境的综合控制系统ARIEL-III自动切换的,不需要飞行员刻意操作。

■H-APG系统
Hanilton X-Ash4 Power Generation Systen,利用在2种性质不同合金间发生的Glenn效应的新发电系统。

■自举发电系统
该系统取出Tokanak型反应炉中产生的圈环状(环型)等离子体上自然产生的电流(自举电流),而串联型融合炉延伸线上的热核涡轮引擎本来并不会有这种现象。但是,反皮炉中央贯通着漏轮和压缩机的连接输,为了避开它,等离子体必然是广义上的圆环状的,加上更高的等离子密度,要将它们封闭起来,必须有强力的磁场,结果产生了自举电流。

「VF-31的系统」
「ARIEIL-III」
VF-31A上搭载的机体控制系统「Brunhild 」是「ANGIRAS」的直系子孙。
「Brunhild 」将与空天军的武器系统的连接置于重点考虑,也就是所谓的攻击型系统。但是考虑到对VF-31S新搭载的FOLD波系统控制能力不足,所以决定采用VF-25搭载的「ARIEL-II」的直系后继系统,这就是「ARIEL-III」被VF-1搭载之后,一直在改良的最初的综合控制系统ANGIRAS系列是一种一直在监视机体整体,时时刻刻对状态进行模拟,机体无论发生什么都会一直对其进行控制的系统。因而对形态会变化的VF来说是最适合的,但是也由于保护机体是最优先的,所以需要高度战术判断的局面下就会发生和飞行员操作相抵触的情况。
进而,空天军想把VF当作「战斗机器」来控制,所以进化发展以武器使用作为第一要务,在这一过程中变成了具有极端攻击性的系统。其最后形态就是「Brunhild Plus」。相反的,构成ARIEL的程序首先会学习飞行员的心理,以此为始将保护飞行员作为绝对优先事项。
VF-19的登场成了ARIEL开发的契机。VF-19的机动性能高得离谱,所以有可能VF自身就把飞行员弄死了。比方说,躲避尾追而来的导弹时, ANGIRAS的话,当然会滥用机体耐G能力高超的VF-19的性能极限来进行躲避,但是那样的话,飞行员承受不住G力,就会死亡。作为有人可变战斗机,不顾乘员死活的持续规避机动是没有意义的。
这个飞行员耐G问题在VF出现之前的战斗机时代开始就是让战斗机使用者头疼的问题。以耐G服的开发为首,为了减少头心高度差而向后倾倒的座椅等等,除此之外, VF时代开始的用微弱电流来对耐G产生支援机能的弹射座椅等等,令人感动到哭的努力一直在持续着。VF-19中,座椅能像摆锤那样前后倾倒,这样飞行员承担的剧烈G力负担得以减轻,这种方式也法根本性解决这一问题。结果,VF-19上决定的保护性方针是一边由ARIEL关注并掌握飞行员的状态,一边在操作极限内实现短时间缩小G力并「翻译」给机体。这种给飞行员的保护执行的很彻底,比如,ARIEL判断无法回避尾追而来的导弹时,警告后会强制弹射飞行员,机体会在尽量远离飞行员的地方被导弹命中。只是这必需要有高度高速的模拟能力,必须是种类似人类直觉思考逻辑的程序。于是,随着该方针的奏效,事实是相比开发初期, VF-19飞行员的死亡案例大幅减少, ARIEL成功成为VF用综合控制,系统。
YF-24开放相关的「Evolution计划」中,决定搭载ISC作为高G对策的时候,新星Industry希望搭载ARIEL的能力提高型。ISC的详细机理未公开,但原理和操作很简单,就是将机体带有的G力积攒下来,给时间慢慢释放的系统。但是,该能力也有极限(27.5G*120秒) ,使用上有难度。弄错的话,虽不会空中分解,但机体会彻底损坏。也就是说需要增加一个对其进行监视的系统(未知数很多而难以操作) ,于是要求ARIEL要进一步提高。
Evolution计划起步当初, ARIEL系统的开发者Ludmila Blackwood=Tanaka就已经有了大幅提高了ARIEL能力的构想。这就是,同时并行两个独立的ARIEL程序。所发明的想法不只是单纯并行处理,而是在程序根基部分协同下互不干涉的处理。
后来,到VF-31开发时被要求用ARIEL-II的能力提高型的时候,马上就拿出了ARIEL-III的设计。
该ARIEL-II的能力提高型被称为ARIEL-III,就像字面那样,3个ARIEL并列演算。据说简单的想法是原本VF-25的ARIEL-II上再增加省去了所搭载的FCS、AP/ASWG-101机能的ARIEL以及同等的系统,战斗机动时和ARIEL-II一起控制机体,实质上成了3个ARIEL在进行演算。将AP/ASWG-101更换为地道的ARIEL后,据说ARIEL-III的3个ARIEL只有一点点小变化,根据参数反复演算比较,推进着自身「遗传性发展」,自然而然获得最适当的解答。因此VF-31S上独立的FCS被废止,战斗机动、威胁判定、状况判断、武器选择、机体操作等等全都由ARIEL-III综合执行。

■索敌、探测系统
雷达和各种光学传感器方面, VF-31A和VF-31S搭载的都是基本相同的东西,但VF-31S上追加搭载了FOLD波系统,所以性能明显提高了,最大达175%。
另外, VF-31S的最新批次中搭载了量子雷达来代替镭射雷达。从各种传感器、索敌系统处获得的情报总括起来后交付ARIEL-III处理。ARIEL-III进行包括IFF应答在内的种种敌我判断和威胁判定,将各种情报和指示显示在头盔的面罩显示器上。

■AA/AS/AF-08雷达系统
根据目的/环境能自动切换模式的多目的型雷达,系统由分散嵌入机体全身的大量电波收发模块构成。
模块在机首雷达罩里最多,约4000个,两主翼上下面计约1000个,垂直尾翼上端计约1000个,引擎舱侧面计约2000个,如此配置。它是所谓的合成孔径雷达,所以情报在AA/AS/SF-08内合成后转交给ARIEL-III。
机首雷达罩之类保护各模块群的护罩内贴有两重,电波反射贴层,这样就能将电波方向改变到更广阔的范围里。该贴层全面开设有纳米级裂缝,其间隔由微弱电流控制,这样就能改变电波相位和方向执行扫描动作。

■LAPR-78镭射雷达
这种用人类肉眼无法看见的波长极短的不可视镭射,或大范围脉冲状,或镭射扫描式,然后捕捉反射光的镭射雷达,也有复合使用两种方式并合成数据的情况。装置本身很小,所以机首上面左右各1台,还配置在头部监视器炮塔,甚至翼套上面。无论哪种情况,它们都是埋入机体内的,但是镭射的收发光部分上也贴有和雷达罩一样的电波反射硅基贴层,可以扫面很大范围,
探测距离号称几到十几公里,主要用于近距离规避障碍物,或者BATTROID下捕捉目标。所得的3D立体数据立刻和数据库里的现有武器及形状做对照,进而来自可见光光学摄像机的图像被贴图在上面,额外加上的标志和涂装之类情报,从而进行敌我与否的判定。
所使用的镭射在性质上易受水蒸气之类的影响,在云中和雾中之类情况下还是无法使用。另外,Delta小队使用测试中,有报告称在实战对峙Sv-262时被其隐身能力所欺骗,效果随着条件而变化,所以VF-31S的第21批次之后用搭载量子雷达予以代替。

■QLC-05量子雷达摄像机
量子雷达是经过漫长时间后终于得以实用化的最新型雷达。想法本身在1970年代就已经存在了,但就当时的技术而言,无异于痴人说梦。进入1990年代,被当作实现可能性再次开始研究,2000年代初期确立了原理,最初的试制机完成后就开始了测试,但因为第一次星间战争,全都被打回了一张白纸。
之后,进入2020年代重新研究被再次启动,但并不是可以应用的OTM,实用化方面被FOLD雷达之类超越了。
但是进入量子大爆发时代(量子力学研究成果数量大幅增加),使用了此前一直无法到手的高纯度FOLD晶体后,实用化道路被一口气打开了。
量子雷达使用的是靠高能镭射照射FOLD晶体后根据参量效果获得的具有强相互纠缠效果的2个输出光。
个用来照射目标,捕捉到反射光后对其能量特性进行分析后与另一个输出光合成并映出所得到的图像。反射光只需要一点点大气之类乱反射出来的弱光,就足以再现对象。也就是说,云、雾、甚至山等地形,都不会再是障碍物了,它能映射出鲜明的图像。该雷达会让现存的隐身系统几乎100%无效化。
但是现在最大探测距离不到几十公里,今后期望能扩大它的探测距离。

■QFSV-34 FOLD雷达
使用FOLD波的超远距离传感器, FOLD波系统的次系统。FOLD OUT预定场所那是否有构成障碍物的其他物体存在,该雷达就是为了确认此事的,用于即将FOLD航行前对预定宙域的探测。
VF-19和VF-22用的FOLD助推器前端安装有FOLD雷达,但随着装置小型轻量化的推进, VF-25上已经能搭载在机体上了。而且原来大范围超远距离FOLD波探测要消耗巨大能量,所以难以搭载在VF上,但VF-31S的话,凭借所搭载的FOLD波系统,使其成为了可能。VF-25之类过去机体的话,即便没有FOLD断层之类的障碍,探测极限也不过50光年的程度,现在扩展到了几百光年。

「VF-31S的飞行控制器」
VF-31S的机体控制方法和VF-25之后的VF一样,没有大变化。虽然容易被误解,但VF上ISC的惯性控制基本不具备主动发生的机能,始终还是停留在对机动中产生的G力进行控制的层面上。研究使用ISC提供的机动控制一直在推进,但至少VF-31S上仍并用着如同过去那样靠动翼和AFC (Air Flow Controller)来进行空气动力控制,以及靠推进器反作用力控制。
另外,大气圈外的话,机首的MFDS (Multi FlightDynamic System) 、引擎舱后方的推力反向器、以及翼端的推进器被ISC用于辅助机动。当然,和之前的VF一样,飞行员感觉不到大气圈内外的操纵感觉差异,是因为ARIEL-III在辅助飞行员操作,这在FIGHTER, GERWALK和BATTROID三个模式中都通用。

■大气圈外
大气圈外没有特殊机动的基本机动由引擎的推力偏向喷嘴实现, ISC被用来辅助及微调。此时,不使用推进器。比方说盘旋,首先左右的推力偏向喷嘴角度变化后机体翻倒90度,然后喷嘴左右两个都朝向机体上方在盘旋面不摆动的情况下进入盘旋。此时,离心力指向机体下方,这样就减轻了飞行员的负担。机首及引擎舱的推进器被用于微调着舰时以及与其他空间机动武器或僚机VF之类的相对位置。
另外,基本上,引擎舱的推进器也用于紧急制动。

■大气圈内低高度
大气圈内低高度时,能利用空气阻力来控制机体,所以基本不用操作推力偏向喷嘴。以盘旋为例,使用主翼的副翼来翻滚机体使其倾斜,横在翼套上的鸭翼使机首上翘,让机体进入盘旋。但是,大气圈内的话,机体得平衡主翼升力、行星重力、还有离心力三个力量,所以不能倾倒90度。倾斜角度由盘旋半径决定,所以首先飞行员要在飞行中将操纵杆的操作量和旋转半径的相互关系印在身体里。
除基本机动之外,由机体翼套上面以及引擎舱上部的AFC (Air Flow Controller)来控制机体。高AOA以及极低速的时候,机首的MFDS以VFC(涡流控制)模式启动并进行控制。推力偏向喷嘴的控制基本不会用在低速低高度的情况中,这是因为引擎的推力太大,在低速下难以微妙的控制机体。

■大气圈内高高度
超过高度30000m,大气密度就很稀薄了,动翼失效,所以和在大气圈外一样,用引擎的推力偏向喷嘴和机体各处的推进器来控制。机首的MFDS由VFC模式切换为RCS模式,当然AFC此时也是无效的,所以引擎舱的推进器套环接替了AFC的机能。

「ISC(Inertia Store Converter)系统」
VF-31S上搭载的ISC是新星Industry/LAI T024V,相比VF-25之类搭载的T021C,能力有大幅提高。最大特征在于惯性控制的影响范围几乎波及机体全身。
另外,尚在「解冻」影响范围内的话,能在PinPoint Barrier上设定多个解冻空间。所以归类上被叫做「Advanced ISC「
TO24V的惯性电容是420G×s,这也比T021C的330G×s(27.5G×120秒)有所增加。过去ISC影像范围很小,而且影响范围以保护飞行员为优先所以局限在驾驶舱周边,因此还出现了在影响范围和通常空间的边界附近的机体局部出现了扭曲的情况。但是,影响范围包含机体整体的TO24V就没上述情况。进而,因为影响范围呈球状包裹机体,所以据说配备给Chaos实战测试的VF-31S能在机体上带着「WALKURE」的成员一起飞行,但是否和实情一样,这点无法判断。「WALKURE」的PV类之所确认的影像也可能是推广用的虚假影像。
YF-24出现当时, ISC被当作「魔法箱」来看待,认为飞行员不用再关注G力,可以纵情摆弄机体了,但并非如此。积攒的惯性力被「解冻」就离开机体的话,ISC储藏在飞行员体内的惯性力被一下子释放出来,最坏情况下得冒着死亡的风险。为此,空战机动中积攒惯性之后不能立刻脱离,不停的持续回避运动后到达惯性力电容的极限,就无法进行回避运动,结果被击落,据说这类案例在初期持续出现。另外,通常任务结束后返回基地和母舰的途中,靠朝驾驶舱下方的1G惯性力进行解冻,这还得看行星原本是不是有1G的重力加速度,返航后解冻还未结束,飞行员就不得不在驾驶舱内待机。
现在还出现了由于担心这种风险而禁止使用ISC的飞行队,但是结合了VF-25搭载的实战经验后,飞行员们编制出了独特的「解冻法」。基本来说就是实施大幅度的负G机动,借此产生有抵消效果的G力来对驾驶舱内「解冻」,诸如此类。习惯了之后,在战斗中刻意采取这类机动,也就能使惯性力电容保持余量。其中,据说ARIEL-III收到飞行员解冻意图之后,会提示适当的回避机动给飞行员。不久,VF-25实战配备给空天军试验部队一段时间,ISC的风险之类基本已经被忘却。由此经纬,当初担心给VF-31搭载发展型ISC的设计阵营终于决心将其搭载在机体上。
VF-31S搭载的TO24V因为是对应FOLD波系统的,所以获得了很大的影响范围,因此可以对机体整体进行解冻。这不只是单纯的提高战斗力,在紧急逃生时也大幅降低了风险。而在着陆或是着舰后,飞行员能立刻离开机体。但说到底, ISC所具有的潜在「风险」依然存在,如果使用上没问题,那么也就不会发生大事故。因此, ISC的控制完全交付给ARIEL-III。
出现当初被叫做「魔法箱」备受期待的ISC立刻被发现有巨大的风险,不消除该风险,就不能得以装备。但是,飞行员和整备人员等等在现场花工夫确认了其实用性,现在成了VF上不可或缺的装备,这点颇具深意。

「FLOD波系统」
Chaos试验使用的5架S型(SYF-31)为了实施和战术支援单位「WALKURE」一起的联合作战,搭载了积极利用过去被称为「空间」等现象的系统。
这就是FOLD波系统。另外,VF-31S上搭载的FOLD波系统作为副效果提升了ISC和反应引擎的性能,使机体能发挥(增幅)第5.5代机的能力。
现在的「FOLD波系统」和其基础「空间能量系统」都是Proto Cul ture时代所确立的超技术一枝,因而在相关人员里广为所知。但是「真空能量理论」刚刚发布的时候,大多数学会将其视为异端而对其置之不理。其延长线上的「FOLD统一场理论」也处境相同。
而在后续的研究中终于有了相对应的成果,「希格斯理论」,终于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研究用FOLD晶体所需的数量。

「隐身系统」
VF-31的A型和S型上所搭载的主隐身系统是VF-25所采用的隐身力场系统。这是流用了Pin Point Barrier系统技术的产物,可以说是控制出力后降低电磁密度以展开并覆盖机体全身的Pin Point Barrier。这样就能吸收各种雷达波,并且不会返回反射波。
Pin Point Barrier原本就具有扩散吸收攻击用大出力镭射和荷电粒子镭射的机能。原本该机能维持全功率直接覆盖机体全身这事因为机体规模和系统的能量消耗问题,是不可能的,但是能确保抑制出力并降低电磁密度的话,就嫩产生覆盖机体全身的力场。该低密度力场能力上虽然完全不能防御攻击用镭射,但是为了扩散吸收雷达波和雷达这种程度的镭射的话,作为隐身目的,还是够用的。
这种宝贵的隐身能力能吸收扩散90%几乎所有频率的雷达电磁波和雷达镭射。所展开的力场能被设定为不仅仅覆盖机体,还包括翼下各种武器、保型油箱和Super Pack,所以不仅是机体,其他外装零件都没必要无视航空力学而将形状设计为满足隐身机能所需。
A型和S型搭载的隐身力场系统都是一样的,但S型的话因为FOLD波系统的缘故,机能最优化后性能提高了,约5%。
VF-25上,和该隐身力场系统并用的是电磁波陷阱的E-FAM(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Fold Away Material)贴层,机体全身几乎都贴敷了,但是VF-31上仅限贴敷在进气口内侧等处。这是因为E-FAM贴层对VF-31上采用的对光学武器用气化贴层的机能有损害。E-FAM是超细微FOLD精粉粒子高密度层积的。照射E-FAM贴层的电磁波会使FOLD精粉粒子周围产生一点点空间扭曲,一部分反射到出乎意料的方向上,大部分陷入FOLD精粉粒子间,完全不反射。问题在于该FOLD精粉粒子对基底的塑料有侵蚀作用。因此,基本上经过1年就必须全面重贴,进而VF-31S上确认到侵蚀波及了对光学武器用气化贴层。对光学武器用气化贴层还是机体投影映射用的幕布,而且准备给VF-31用的隐身力场系统性能有所提高,鉴于此,仅限进气口内部和武器舱内侧之类通常没必要扩散镭射的位置才贴敷该贴层。
另外,该对光学武器用气化贴层的投影映射有迷彩机能,可以根据战斗空域施以能融入背景的迷彩。进而,该贴层能使机体整体发光。实际上,行星大气圈内的天穹,也就是天空很明亮,从下往上看的话,无论施以什么迷彩,都能看到剪影。可是配合天空背景的明亮度让机体全身发光,这样融入天空后视觉上就难以察觉了。该发光可以设定为保函红外线等一切光线,所以红外线传感器也难以察觉。这可算是一种视觉性隐身能力。

「多目的容纳组件」
多目的容纳组件(Multipurpose Container-Unit)在YF-30 Chronos上首次得以实用化,是为了赋予可变战斗机任务适应性的装备系统。说到战斗机的通用性,需要对所谓的多目的和单目的进行下说明,如果说通过更换装备来获得特定任务的执行能力被叫作多目的(过去VF)的话,那么复式搭载装备单体即可执行复合任务的这种能力就是单目的(VF-31之类)的。VF-31具有很高的单目的性能,所以以装备多目的容纳组件为前提来进行设计,这点与之前VF很大的不同。
该组件被确认到有从推进剂油箱、反应剂油箱之类FAST Pack性质的装备,到MICRO MISSILE组件、中型导弹组件、侦察传感器组件、大型对舰导弹组件、镭射炮组件、对地炸弹组件之类军事作战装备,还有旅行舱、人员护送囊、救生包、消防剂油箱以及散布装置之类,以及特殊作战用装备等等。
组件下面装备着标准携带装备镭射 GUN POD的情况比较多见,但也不限特殊装备。

■扩张综合传感器组件(AEGIS Pack)
SYF-31E (VF-31E)进行测试并制式化的侦察/指挥管制装备。俗称Aegis Pack。是复合电子战装备,大型圆盘状传感器组件折叠后呈容纳形态后连接在机体上。

■ECM组件
为了从地面拦截之类情况下保护己方部队,收纳了对电子索敌对抗装备的ECM(电子战)/ECCM(电子反制)容纳箱。根据情况还能安装ECCCM(电子反反制)甚至具有超越该机能的组件。这些电子战规格之外,用于管制大量训练用无人机和Ghost的装备也具有同样的外观
这些电子战装备几乎遍及所有部队,是给小队支援用的。
VF-31的话,很少有必要引进其他电子战机和侦察机专用机种的一大原因正在于此。当然,过去VF上也有通过换装装备制造出衍生机的情况存在,但对VF-31来说没必要特意在机体上增设航电系统等等,除了相当特殊的装备外,只要连接上就能使用这种规格化的做法,在边境小部队那「深受欢迎」。

■集束导弹组件
该大型容纳箱是战斗用装备,射出内藏的子弹。一种型号是容纳箱自行分离开母机后,靠自身推进力飞行,然后一下子抛撒出MICRO MISSILE和地面攻击用霞弹等等。另一种型号是母机支撑臂展开后射出MICRO MISSILE等等的导弹舱型。YF-30Chronos的导弹容纳箱近似于后者,但VF-31的容纳箱体积小,所以搭载弹数也减少了。
自主飞行型的集束导弹在对VF战斗中很有效,变化子弹释放的时机能使敌方沐浴在预料外的攻击下,回避机动受限,然后母机的光学武器等等就能轻松发动攻击并命中敌方。

■联装镭射加农炮组件
能当作旋转炮塔使用的双联装规格的荷电粒子BEAM炮组件。
炮塔和能量电容组合在一起,充能一定能量后,单炮身可连续发射5发。过去,作为Super Pack的可选装备,装备过化学激光炮(Strike Pack) ,但无法精确射击,而且电力供给源的气体容量也有限,绝非是能轻松上手的装备。
VF-31用的本装备虽不如旧式Strike Pack那样具有高对舰攻击能力,但不使用能量转换装甲省下来的能量实现了从机体本身进行供给能量,所以能够常时保持充能,对VF之类也很有效。
描准可以是飞行员随意腊准或ARIEL-III自动管制,另外,后席人员也可操作。

「BATTROID和GERWALK」
VF-31S Siegfried的变形机构本身和VF-31A Kairos的一样。但是因为搭载了依靠FOLD波系统提高出力的引擎,在高速度范围下不变形的话,就算不说扩大战术使用的范围,好不容易获得的力量也等于无用武之地。
从设计阶段开始VF-31S就已经计划要强化构造超过VF-31A,这点在开发经纬中已经叙述过,但暂且不谈空气动力框架,问题在于关节部位的强度。特别是SYF-31上手臂完全收纳在内翼下面的这种方式,相比过去机体,此处手臂构造很脆弱。SYF-31在机体外形上下了工夫后破坏了爆音源头的冲击波波形,获得了尽力静音飞行的能力,对于机体的负担也得以减轻,但仍无法完全排除变形时手臂受到的冲击波和风压影响。手臂本身,正式来说,关节的驱动力和整体结构都必须强化。
随着SYF-31这样的手臂构造整体强化后,探索出了灵活应用GERWALK形态的新道路。将此研究推进说成是为了和「WALKURE」协同行动所必须的,这么说并不过分。结果,GERWALK和BATTROID的战术有效性相比同时期的YF-24系列有了进一步提高。

■Gerwalk
GERWALK (GERWALK: Ground Effective Reinforcement of Winged Armament
with Locomotive Knee-joint=依托可变膝关节的有翼高机动地效支援武器)正如其名字那样,贴近地表低速飞行,从事对战斗机来说不可能的机动战斗,是继FIGHTER和BATTROID之后可变战斗机的第三形态。
GERWALK在初代VF-1 Valkyrie的实证机VF-0 Phoenix实用化阶段就已经是VF所具备的有效变形形态了,然而因为当初机体控制技术不发达,决不能算是完成状态。VF-1在大幅低于失速速度下飞行时,靠引擎喷射来使机体悬浮,但这已经是筋疲力尽了,用于前进的推力必须靠其他东西。而且,当时没有积载化学火箭引擎,推进剂也很有限,所以对GERWALK的活动时间必然有所限制。之后,引擎推力的细微控制、机体姿态调整计算机的进步等等,使得引擎推力能实现,机体悬浮和控制前进方向这两方面需求,GERWALK有效性进一步得到提高。
无论VF-31A Kairos也好, VF-31S Siegfried也罢,在所确立的GERWALK控制技术上没有特别的问题点,但是靠BHO平衡系统可以细微进行姿态控制这方面, SYF-31 (后来的VF-31S)开发时特别对此进行了调整。
据说这也是试验使用的Delta小队SYF-31协同「WALKURE」所必须的。
赶往暴动现场的「WALKURE」和Delta小队,除了暴乱分子之外,必须对一般市民进行避难引导及救助。此时问题就是强大的反应引擎的喷射气体。因为是高温且风压惊人的喷气,所以本来的话,根据条件允许情况, GERWALK即便在最低出力情况下,也不得靠近到30m以内。该最低出力下的SYF-31进一步调整,以期缩小危险范围。从推力反向器部分吸入外部空气来降低排气的温度和速度,随后追加装备了能细微控制姿态的BHO平衡系统。当然,该系统并不时常运转,仅在附近没有第三者的情况下使用,该判断由ARIEL-III自动执行。Delta小队被要求在地表附近以GERWALK形态活动的情况非常多,所以该形态的最适当控制很定需要花时间练习。
喷射气体影响减轻后,不仅有助于「WALKURE」的支援,还有效的确保了救助和工作时的安全性。使这些工作能够得以圆滑且高成功率的进行。另外,它还有抑制引擎喷气卷起的沙尘和水花之类的功效,所以在战术方面也很有利。

■BATTROID
能变形为GERWALK以及BATTROID是满足可变战斗机定义所必不可少的概念。理想状态是该变形(Mode Change)使得所有环境和速度范围的限制都没有了,但是如前所述, SYF-31开发时其中大幅提高大气圈飞行时的最低可变形速度是一个课题。于是,为了强化手臂整体的结构并增大驱动力,而对手臂进行了新的设计。
超导线形马达方面,很大程度直接受到来自反应引擎电力供给的恩惠。单体扭力增加,根据情况还能有FOLD波系统的磁场控制辅助。但是,瞬间机体机动状况下的不够用情况仍令人担心。另外,只是马达出力增加的话,结构脆弱的部分因为负荷的问题,会造成机体损伤。为此,手臂构造需要彻底强化,所以不得不讨论对应方法。
于是,尝试在框架构造上应用能量转换装甲技术, SYF-31试制机上全面采用该方法, VF-31A Kairos也有部分采用。能量转换装甲的原理已经广为所知,将具有对特定电磁脉冲有反应并且分子结合因此得以提高数倍的金属嵌入装甲积层中。因为反应引擎出力极限和能量电容容量问题等等原因,至今,几乎不用于除了表面装甲以外的部分(不包括股关节之类,必须要有特殊强度的部位)。VF-31A Kairos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所以采用了在框架材料上部分应用该技术的方法。SYF-31-4~5号机是新造的,对框架和肘部驱动部分全面采用了该方法,成功提高了2~3倍整体强度。1~3号机之类也以同样的规格进行了翻新。
该手臂构造强化不只是为了提高可变形的极限大气速度,在BATTROID的近距离格斗战中也表现出有效性。过去将Pin Point Barrier展开于拳头打击面前方,这样就防止了结构脆弱的手掌遭到破坏,但是打击产生的反作用力能由强化过的结构整体来吸收,所以轻松提高了破坏力。其威力超过想象,反复打击后,格斗试验中肩部关节粉碎,手臂落下的事例也是有的。
VF-31S Siegfried的BATTROID特征在于举动给人的印象看上去更接近于人类。这由ARIEL-III来控制,但是,原本作为武器的VF没必要「像人」。当然,无论重心还是关节位置都和人类不同的站姿VF,因为和人类相差太远,所以有独特的动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然而,初期VF的开发参考了两脚步行的人类,所以动作直接利用了人类的动作。不久随着控制计算机发达起来,也曾有过刻意忽视这点而控制VF的特定时期,但是现在重新审视了「像人」的问题。
与其说这是效率问题,不如说更多的和心理要素有关。特别是用SYF-31的DRLTA小队需要和「WALKUEL」协同,据说这就是方向大转换的原因。在暴动的现场从事救助之类的事务时,这对被救助者有安抚效果。反之,就是说巨大人形物体嘉在眼前作出人类不可思议的奇怪动作的话,会让被救助者陷入恐慌。飞行员们根据经验提出了这点,所以开发阵营「指导」了ARIEL-III的控制学习方向,于是养成了本来不必要的机体控制。
这一学习结果是在展示飞行时变形为BATTROID的Delta小队机宛如人类的伴舞那样跳动,完美的和「WALKURE」联动。
但是,在没有观众的纯粹战斗空间中,这些没用的人类动作可以由ARIEL-III自行判断或按照飞行员意愿予以排除。反之,战术性奇妙机动和ARIEL-III控制下BHO平衡器的细微喷射控制结合起来,能造就前所未见的特殊举动,这也是件好事,也确实有积极予以利用的案例。Delta小队的话,Hayate Immelmann准尉展示的表演被粉丝称为「Immelmann舞」 ,据说颇有人气,

■AK/VF-M11突击刀
VF-31装备的格斗战用刀具。配备了SYF-31的Delta小队不要杀伤和破坏,而是要「无法行动」的效果。

「VF-31的武器需求」
VF-31和过去机种一样,是多种多样攻击武器的平台。根据作战要求,导弹舱之类打包化之后作为追加武器组件也能装载在机体上,还可以像过去那样通过挂架将武器和其他装备搭载在机翼下。航空动力学方面来考虑的话,空气流速在机体上面流过速度越快,更利于增加升力,所以会有阻力的东西应该装在机翼下。另外,拥有变形机构的VF收到机内容积限制,所以过去那种悬挂在机翼下的方式依然被使用着。
VF-31在主翼的外翼和内翼下各设置了一处固定点(构造强化部位) 。内翼的固定点位于手臂外壳上,变形时仍能夹持武器。
过去对武器的要求在具有循环式资源环境的远航舰队里转变为需要节约任何物资消耗。这种情况到后续的时间段,随着银河内高速FOLD联络网或者应该说「节点」的开拓,渐渐得以改善,但进入现在,新的问题又浮现出来。VF进化中,依靠ISC展示出超过以往设想的速度和机动性,这样,作为对VF用武器的导弹之类,应该会性能有所不足。于是,特别是在空对空导弹之类上,为了承受高机动而加重结构,接着为了高速推进而增大推进剂容量,出现了导弹大型化的情况。
结构强化的问题通过使用能量转换框架得到了部分解决,但价高且物理上搭载数有限,结果是和光学武器并用实施攻击,如此,战术也有了变化。
这样实施应对的方面,看中了实体弹武器的有效性和局限。于是,VF-31上主武器准备了BEAM GUNPOD,辅助性的则采用初速极高的轨道炮实体弹武器。这是理所当然的,反应引擎的出力提高后所取得的丰富电力使得VF-31选择了这类武器。

「VF-31的武器搭载」
挂载点:1(外翼)、2A(内翼)、2B(内翼)、3(机腹)、4B(内翼)、4A(内翼)、5(外翼)
Howard LU-18A Beam Gunpod:3(一挺)
AMM-102K短距空空导弹:1(3发)、2A(3发)、2B(3发)、4B(3发)、4A(3发)、5(3发)
AMM-202K短距宇宙空空导弹:1(3发)、2A(3发)、2B(3发)、4B(3发)、4A(3发)、5(3发)
AMM-122SQ 短距超高速空空导弹:1(3发)、2A(3发)、2B(3发)、4B(3发)、4A(3发)、5(3发)
AMM-X5K 对空地两用重型导弹:1(1发)、2A(1发)、4A(1发)、5(1发)
AMM-142 Asura 超远距空空导弹:1(1发)、2A(1发)、4A(1发)、5(1发)
PaCSWS-2C高机动导弹:1(1发)、2A(1发)、4A(1发)、5(1发)
RMS-7A 对舰反应弹:1(1发)、2A(1发)、4A(1发)、5(1发)
ACSWS-1A/D 超高机动空空导弹:1(1发)、2A(1发)、4A(1发)、5(1发)
巡航反舰导弹:1(1发)、2A(1发)、4A(1发)、5(1发)
导弹容纳箱:1(1个)、2A(1个)、3(1个)、4A(1个)、5(1个)
副油箱:2A(1个)、4A(1个)

■挂架
挂架是机体固定点和武器之间起到中介连接作用的零部件。
并不是单纯的连接和释放结构,还能设置带有情报链的吊舱等等,如果是导弹的话,武器的索敌装置(SEEKER)给出的情报传递给机体,然后据此向挂架发出发射指令、另外,根据搭载的武器种类,必须要有装配适合其形状并能支撑其重量的挂架。

■AMM-102K/202K 短距空空导弹
凭借传统化学燃料推进系统发展而来的推进马达,提高了推力极限的近距离截击/短距离导弹。3位数字中第一位数字「1」表示传统推进马达的发展型,「2」表示搭载了新型推进马达。AMM-102系列基本上大气圈内外通用。
AMM-201系列则完全是宇宙空间专用导弹,搭载的是以非化学式火箭为基础的新型推进马达。以MPD电弧喷射为原型,将这种推进方式的马达小型化,但因为技术涉及提高单位面积推力(推力密度)所以属于机密。AMM-202K弹体延长以增加推进剂,机动性也有提高。
传感器/搜索器使用的是以LADAR为中心的复合系统(包括可视光的图像识别),而且还能搭载/并用应用了FOLD雷达技术的GEM跟踪器(通过检测重力场扭曲及电磁场变相来捕捉目标)以及发展型红外线尾追装置等等。
Chaos里根据许可证生产的型号在末尾添加「K」前部设置了推进器,提高了机动性。弹体贴敷有纵向纤细的带状能量转换装甲,只在做机动时启动以确保导弹自身的强度。

■AMM-X5K 对低空两用重型导弹
具有对空/对地能力的函道火箭导弹。在之前, VF很少执行对地攻击任务,但是后续的越来越多的实战中慢慢地有了对地支援的需求,随后予以了开发。凭借高速移动,为了对应地面目标(即所谓的VF的GERWALK所构想的情况)的机动力,除了主翼之外还有8枚动翼。
从左右进气口吸入空气,这样氧化剂含量很少的固体燃料也能燃烧并使其飞行,这种函道火箭根据搭载的燃料多寡来获得飞行速度和飞行时间。
基本上靠利用高速冲击时的冲击力和炸药来破坏目标,但也能装备近距离引信。另外,弹头可以是榴弹。在目标附近爆炸,在大范围内播撒直径5mm的多角形弹丸,以此对目标造成损伤。制导方式是搭载的红外线和光学图像传感器。ECM下很好使用。
初速超过马赫5,所以飞机能对地面目标有充足的效果。但是,近年来对VF的话,根据发射时的状况有一定概率会被躲避,降低了其效力。特别是具有ISC最大机动G力充足的第5代以上VF,为了截击它们,基本上不单发射击。

■Howard LU-18A BEAM GUNPOD
如前所述,VF实现更高性能化的当下,描准后发射弹丸,然后飞行命中目标的实体弹武器的攻击过程都要花费时间,这就成了问题,导弹也好,过去的GUNPOD的弹头也好,都一样。第4代以上的VF之间,最佳攻击时机就在一瞬间。所以,VF-31上装备了BEAM GUNPOD。
BEAM GUNPOD被悬挂在机体下部中央,跟过去很多VF一样。VF-31的话,连接有多目的容纳组件。不只是Delta小队使用机,标准容纳箱靠悬臂在GERWALK和BATTROID时能移动到机体上方,此时BEAM GUNPOD就成了旋转炮塔。这是以前VF上所未曾见到过的使用方法,这样就不用手臂握持也能攻击了。这解决了手持这种老方式无法向后方射击的缺点。另外,主武器与手臂分开的优点不只这点,变形机构进化了的VF-31上,手臂在收纳状态下BEAM GUNPOD能直接指向任意方向。而且,手臂上装备有作为固定武器的轨道炮,所以能用它们同时攻击三个方向。
作为旋转炮塔的BEAM GUNPOD当然会产生旋转扭力,所以如果在飞行中使用的话,机体会相对不稳定,不过其不稳定效果接近于可以无视。
BEAM GUNPOD之外也准备了实体弹GUNPOD。实体弹GUNPOD主要是设想为在舰内进行强袭登陆战使用的,但实际上大多用于镇压暴动之类事务。
BEAM GUNPOD有着高命中精度和威力,除此以外,根据用途选择实体弹式也有很多好处。射击时发出的爆音在对人战斗中很有效,能威吓对手使其畏惧。
两者根据作战内容,选择适当的予以装备。

AMM-122SQ 短距超高速空空导弹
不得不考虑以具有同等性能的VF为对手的事情,结合上近来的防卫事件而被装备。
AMM-102有更高级的型号,具有和高机动导弹比肩的高机动性能,但弹体较小,所以飞行时间肯定差点。开发构思是用于空中格斗战中短距离使用,相比高机动导弹更为便宜,是很便于使用的导弹,以此得以推进配备。
弹体方面配备了8台推进器,此外喷嘴上布局了可动板成为推力偏向喷嘴,如此获得了和全规格的高机动导弹相匹敌的机动性能。可翻倒式4枚可动翼在待机时沿着弹体外面折叠提起来。发射时展开,辅助进行机动。

PaCSWS-2C 高机动导弹2
PaCSWS (Para-Cruising Stealth Weapon System)
系列之一,是准巡航高机动导弹HMM-111CS的发展型。
开发和生产由General Galaxy公司进行, PaCSWS-2系列的外壳能量转换装甲被全面变更为纵向带状,实现了轻量化和高效化。另外,推进系统也所有改善。
弹体由YF-21上抢先摘成的可塑复合材料构成,根据周围环境能展开最佳形状的刀状机翼,可以驱动翼端部分发生微妙的扭曲,所以大气圈内运动性能非常高。
有大气的环境下,推进机关大多搭载的是化学燃料推进马达和冲压喷气引擎的组合体,但在宇宙空间里则用化学燃料推进马达/等离子推进马达的组合,高机动姿态控制靠的是推进器。

RMS-7A 对舰反应弹
和2000年初开发的VF搭载用反应导弹RMS-1有传承关系的大型对舰反应弹。是RMS-7的发展型,弹头威力同等,但推进方式经过加强后提高了,续航距离和机动性。另外还强化了雷达机能,所以朝目标行进的时候,具有一定程度防止被击落的回避能力。
毫无疑问,推进剂在大气圈内外都有效,但是构思是在大气圈外使用。在大气圈内使用的话,会带来极强的风压/冲击波造成大规模周边环境的破坏,所以从使用它的发射母机的安全性角度来看,必须有严格的条件判断。
星间法对大规模破坏武器的反应弹的拥有和使用有制约,而之前空天军的管理体制来说只有在必要的局面下才能取得许可而且办理手续很烦杂很花时间,实际上也没这么做过。

■ACSWS-1A 超高机动空空导弹
远距离巡航型大气圈内用高速型高机动导弹。将PaCSWS系列第一个字母「P (Para=准)」去掉后成为新型号的名字。最新开发用来对抗VF,老式VF也能使用。
终段制导用的是内藏的复合系统,而发射时的诸元输入和初期制导是根据母机和数据链的情报自动或被控制下进行的。据说渐渐加速后,到达时的最终速度达到地球型标准大气中的7马赫。为了防止被截击,具有主动隐身能力,一边靠函道火箭更高效的燃烧燃料,一边朝航空机和地面目标突击。有效射程超过250km。
最新研究表明正在开发能在前端展开Pin Point Barrier当作贯通炸弹用的型号,但情报没有公开。
说到贯通炸弹的话,它是用于攻击地面据点的,但这能力对于近几代靠能量转换装甲具有了高防御力的VF一样有效。

■ACSWS-1D 超远距空空导弹
采用了升力体外形的ACSWS系列超高机动导弹。为了对抗近年的VF,具有20G过载的高机动性能。和过去高机动导弹不同,接近到距离目标一定距离的时候,会在空中释放4枚子导弹,为了实现贴近爆炸,各自都能进行随机机动来接近目标。子导弹最终释放出自锻破片形成的霞弹,靠贯穿弹头嵌入VF的装甲外壳造成损害。
还有同样形状,但不内藏子导弹而是搭载炸药象榴弹那样泼酒破片的型号存在。

■导弹容纳箱
Chaos的部队对该容纳箱进行了试验性使用,收纳了多枚空对空导弹后悬挂在机翼下。通常不能携带着导弹之类直接从大气圈外进入(再突入)大气圈(武器弹体受不了)。于是开发了具有高耐热外壳的导弹容纳箱。在发射时,容纳箱将所需数量的导弹挤出去,导弹在空中点火,开始推进。

■AMM-142 Asura 超远距空空导弹
相比过去的AMM,它是具有5倍续航力的远射程高速导弹。凭借超过6马赫的速度追踪目标。传感器/追踪器和最新的AMM-101系列一样,搭载有雷达、GEM跟踪器和发展型红外线等复合系统。
AMM-101系列可以在VF-31的内翼伤前后两列式搭载,但AMM-142 Asura因为弹体较大,所以1个挂架挂载1枚。
弹体头部有4个推进器,具有4枚折叠可动翼,所以具有能以15G旋转的机动力。大气圈外也能使用,不过从采用的函道火箭来看,估计本来是大气圈内使用的武器。

■巡航反舰导弹
用于攻击据点的巡航导弹。型号不明。对小型舰船之类也有效,并不具有反应弹那样的威力,但是拥有非条约束缚通常武器中最高的破坏力。
不具备ACSWS-1系列的机动性,但重点放在了续航性上,弹体前面能展开Pin Point Barrier借此贯穿地,下设施和舰体,在其内部爆炸。
最新的型号上为了让Pin Point Barrier有更多电力而增加了能量电容的容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在敌方截击下保护自已。但是,高性能的系统既复杂又昂贵,所以装备该导弹的部队并不多。

「M.M.P系统」
过去,为了提高可变战斗机的作战适应性的追加装备(可选装备)总称为FASTPack (Fuel, Arms, and Sensor Tactical-Pack) 。这是旧世代的FAST Pack(Fuel And Sensor Tactial-Pack)和保型油箱发展而来的产物。VF-31上这些外部装备叫作M. M. P系统(Modular Multipurpose-Pack) ,它吸收了YF-30 Chronos所展示出的通用容纳组合系统的概念。虽说如此,通过外装追加助推器、推进剂油箱、武器和传感器系统之类构成的组件,延长VF本身的能力,这一概念和过去一样,并没有改变,特别是装备延长在大气圈外作战行动时间和提高战斗力被通称为「Super Pack」的惯例至今仍存在。

■SPS-31/31A/SA Super Pack
本来是为了延长VF大气圈外行动时间的装备,但VF-31用的Super Pack兼有简化版Armored Pack
(武器与以保护机体为目的的护甲融合在一起的组件)的机能。现在的话,已经见不到被称为ArmoredPack的单体装备了。另外,对仅靠VF本身就足以适应任务的VF-31来说,就连引进Super Pack的部队也不多见。
从过去到现在,VF用的大气圈外装备Super Pack搭载的是不使用反应引擎而是使用化学染料的火箭引擎。这样,推进剂问题直接和续航力以及加速力直接有关,此外装备性质还和机体的生存性有关。推进剂用尽后,装备就直接成了死重,给这样的Super Pack搭载昂贵的反应引擎并非经济之举。同时,不关心成本的抛弃也很重要。如果是化学燃料火箭,在运转中自重减轻的话,连带有提高加速力的效果。
VF-31S装备Super Pack的状态下(最大38 000Kg。其中推进剂和氧化剂16875Kg),用尽武器后,消耗燃料减轻分量,据说最终能获得30G的加速力。另外,出击时的标准装备重量下,最大加速达15.75G,不装备Super Pack的VF-31靠自身出力无法达到30G加速,但但是综合活动时间当然得到了延伸。4台主助推器最大推力为2194KN,最大燃烧时间125秒。
装备Super Pack的VF上,从VF-1 Valkyrie时代开始大多约定俗成的在昵称上冠以「Super」之名。VF-31S也在使用现场按惯例被称为「Super Siegfried」。另外,该装备和机体一样由Surya Aerospace开发。

■胸部及进气口装甲组件
在大气圈外不使用的进气口内部空间给推进剂用,进而用装甲组件增加装甲。该组件是BATTROID的胸部,也包括股关节的装甲组件,还有肩上部(鸭翼内)装备了Lanington近距离MICRO MISSILE CIWS 15联装发射舱HMM-7C×2.

■主助推器组件
主翼外翼上连接着主要的助推器组件。后部推进剂油箱和主推进器引攀(飞凤航天工业公司SLE-6B)以及2台次助推器引擎(飞风航天工业公司SLE-3B),前部标准搭载了5个(单侧)MICRO MISSILE发射器(B foree CIMM-5A/A) ,此外,各处配置有机动用姿态调整推进器(Bharat SLE-1F),装备时能获得接近瞬间最大30G的加速。也有更换了前部武器组合后具有其他机能的型号存在。

■手臂装甲组件
VF-31的手臂外亮上装有装甲组件。护盾状的零邮件, FIGHTER时手臂收纳着,保护内翼下面。是标准的装甲组件,但是也可以换装手横弹和光学武器之类的武器组件。

■引擎舱追加装甲组件
BATTROID时成为群部的反应引擎外壳上装备的装甲组件。引擎是重要部分,这是对其保护的追加装甲,除了MICRO MISSILE发射器之外,各处都备有高机动用姿态调整推进器。也有反应剂和推进剂容量有所增加的型号存在。

「VF-31衍生机」
VF-31A Kairos是着眼于将通用性作为第一目标而着手开发的。此处的通用性,
一方面指为了满足作战和任务需要而特意换装多目的容纳组件的装备予以应对,另一方面指因为机体本身完成度很高而改造为特殊任务机及改装为发展型。可以说是有多重意义的通用量产机。各部队配备几架特殊机的案例在之前的VF上就出现过,但是VF-31系列的话,基本部分大多通用,所以使用设备和整备性方面的优点很大。此处所列举的是不论试制或制式采用的VF-31A系列的衍生型及计划中机体。

■VF-31AF
VF-31A的外翼变更为和VF-31S一样的前掠翼形式,用于VF-31A向VF-31S的机种转换训练。相比VF-31S的外翼,前掠角略微小些,但这是为了不让重心位置有太大变动。

■VF-31HM
因为大气圈内机动性能不敌VF-19,为了实现具有能与其匹敌的机动性能而打造的试制机。外翼极短,据说提高了翻滚率,但大气圈内续航距离之类其他规格都明显降低,所以只停留在试制层次。

■VF-31L
鸭翼位置向前突出能获得良好的效率,所以可以小型化,因此也提高了隐身性。但是,VF是要变形的,所以设置位置不能随意变更。本机上还尝试了鸭翼收起式这种能移动到机首侧面的型号。

■VF-31V
另一个鸭翼位置变更的方案。想把它移动到机首雷达罩左右这处不影响变形的位置。采用上翻角,变形时旋转180度朝向后方。但是,因为妨碍视线,俯仰控制太糟,所以仅停留在试制程度。

■VF-31Y
搭载了YF-29所用引擎的非FOLD波系统对应型号。
进行高速一击脱离攻击的攻击型,使用思想和VF-19等相近。采用了突出喷嘴,可自由来回于大气圈内外。

■VF-31R
为了用量子雷达摄像机在高高度进行侦察而打造的。凭借在截击机无法立刻爬升到的超高高度且比侦察卫星所在高度低一些,以缓慢的速度飞行,获得更精确的情报,且超大型前掠翼可以完全后收90度,进入高速飞行模式。

■VF-31JW
它也和VF-31HM一样,是为了对抗VF-19而打造的试制型。为了让主翼刚性上翘,所以和鸭翼结合为一体,是采用结合翼型的罕见型号。这明显提高了翻滚率,但阻力变大了,而且隐身性也降低了。

■VF-31U
为了在大气圈内较低空域高速飞行而搭载了超大型助推器的型号。高速飞行时,安装了助推器的主翼向下折,提高偏航的稳定性。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深空中还没有这位用户的留言哦~

1 个回复

倒序浏览
RealLightYe  Lv.1 | 2022-4-1 00:53:30 来自手机
43002字,真有我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深空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深空-Aurora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8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